海洋油污损害之救济机制的解构与重构
本文选题:海洋油污损害 切入点:救济机制 出处:《太平洋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海洋油污损害的类型化是完善海洋油污损害之救济机制的基础和前提。海上石油勘探平台与船舶溢油所致海洋油污损害是两种不同的救济体系与机制,而将海上钻井平台解释为海商法意义上的"船舶",是整合两种救济机制的可能性途径。基于海洋油污损害之不同进路救济机制的诠释,应构架"国家责任中心"主义下海洋油污损害之救济机制,提升国家责任的根源性手段和功能,明确海洋油污损害之国家索赔主体资格、国家赔偿责任以及阶梯矿产资源税费的准入制度,使之成为海洋油污损害救济机制重构进程中的重要因子。
[Abstract]:Marine pollution damage type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to perfect the remedy mechanism of the marine oil pollution damage caused by oil spill. Marine pollution damage of offshore oil exploration platform and ship is two kinds of different relie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he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 is interpreted as maritime law on the meaning of the "ship", i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ways of relief the mechanism of the relief mechanism. Different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rine oil pollution damage, should be relief mechanism framework "center" state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he marine oil pollution damage, enhance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means and source function, the state clearly the marine oil pollution damage claims of the main qualifications, the state compensation liability as well as the ladder of mineral resource taxes access system, the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marine oil pollution damage relief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基金】: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相关法律问题研究”(L12BFX005)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海洋油污损害法律救济机制的重构”(W20132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6;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宝;岳业鹏;;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基本原理与制度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对大规模侵权的举措[J];法学家;2011年04期
3 胡德胜;;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问题识别与改革建议[J];法学评论;2011年04期
4 林丹红;;大规模人身损害侵权救济中的国家责任[J];法学;2009年07期
5 李敏;;多元化救济机制在大规模侵权损害中的建构[J];法学杂志;2012年09期
6 欧阳振远;;海上石油钻探油污损害法律适用的对比分析[J];比较法研究;2012年06期
7 邓海峰;;海洋油污损害之国家索赔主体资格与索赔范围研究[J];法学评论;2013年01期
8 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年02期
9 周忠海;;论危险活动所致跨界损害的国际赔偿责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何丽新;王功伟;;移动式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问题研究——由墨西哥湾溢油事故钻井平台适用责任限制引发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彬;;国际习惯法在我国适用探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唐丽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论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朱作鑫;恐怖主义在国际法上相关对策综述——兼论我国法律有关规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付翠英;张翠芳;;论私营企业外空商业活动跨界侵权之责任主体[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王东光;;消费者债权在破产程序中的优先地位——基于风险分担的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芝泉;刘晋浩;;食品大规模侵权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7 陈亚芹;;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价值定位及其抗辩分析[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8 王辉霞;;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法治探析[J];商业研究;2012年04期
9 陈亚芹;;论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立法模式——对直接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新解读[J];保险研究;2011年01期
10 黄小喜;;企业社会责任与SA8000标准体系[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青武;于海纯;;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初探[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2 李晓静;;论跨境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制度[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郜尔彬;;论“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颜海燕;;对于国际保护责任的思辨——以国际法的人本化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邱一川;邱一川;;国际组织法视野下的国际展览局——兼论其国际组织法特征对世博会主办国的影响[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张薇;;《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最新进展与争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8 吴琼;;国际法视角下气候变化争端的困境与出路——关注因纽特人的申诉[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9 许兵;;论法律援助在刑事被害人救助中的作用[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王仲兴;田坤;;刑事被害人救助主体体系的构建与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邱一川;世界博览会主办国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同关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董文蕙;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淼;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朱淑娣;WTO体制下国际贸易救济审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8 罗国强;论新世纪国际法之本体[D];复旦大学;2006年
9 王福友;侵权行为法价值论[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贵玲;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关于流失文物返还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官家辉;论海盗犯罪及其国际法管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浩;间谍活动的国际法规制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江鹏;ICSID管辖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朱玮琼;论国际税收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史册;平衡的艺术[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蒋骅;论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非违反之诉[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海博;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之遥;《鹿特丹规则》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雳;;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肖永平;Proper Law的含义及其中文译法[J];比较法研究;1993年04期
3 林灿铃;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4 林灿铃;;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国际法分析[J];比较法研究;2007年01期
5 粟榆;;责任保险在大规模侵权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9年01期
6 张敏纯;;论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邢丽;关于建立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对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年01期
8 胡德胜;;《矿产资源法》修改中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薄燕娜;;矿业权作价出资入股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宝;张敏纯;;环境侵权的微观与宏观——以《侵权责任法》为样本[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中的法律问题[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维佳;[N];中国保险报;2010年
2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张铁薇;[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向杰;[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恩媛;国际环境损害赔偿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婵娟;我国环境侵权损害公共补偿基金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高兵;我国矿业税费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昌;解读国际油污损害第三层次赔偿机制[J];交通环保;2003年05期
2 胡建全;中国海洋油污损害法律综述[J];海洋信息;2003年02期
3 唐红;;论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法律制度的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09期
4 张建芬;;对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与陆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的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年18期
5 邓海峰;刘星星;;我国海洋油污损害索赔现状及国家索赔路径探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叶洋恋;;船舶油污损害公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研究[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2年02期
7 郭红岩;;论船舶油污损害的损失分担[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2年02期
8 杜大昌;关于小船及小规模油污损害的赔偿问题[J];交通环保;1991年06期
9 郭杰;论油污损害中的纯经济损失[J];中国海商法年刊;1994年00期
10 田玉英;《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的实施[J];交通环保;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龙玉兰;;试论油污损害的若干法律问题[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詹思敏;宋伟莉;;论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法律制度之构建——以司法的视野[A];2004年船舶防污染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丽英;刘佳;;康菲钻井平台油污损害的赔偿责任问题——以美国钻井平台漏油事件的处理为比较[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1年卷第2期[C];2011年
4 熊德琪;殷佩海;朱鸣鹤;;应用模糊类比法间接评估船舶油污损害程度的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丹;;“谁漏油,谁赔偿”原则合理性分析[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龙玉兰;;试论强制清污费用的法律属性及其实现的途径[A];第二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士斌;油污损害索赔一般应3年内提出[N];法制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靖 孟华;船舶油污损害谁来赔偿[N];经济参考报;2003年
3 广州海事法院李轶川;油污损害责任的经济分析[N];法制日报;2002年
4 记者 石玉平;两项新修订涉船法规9月1日起施行[N];中国船舶报;2013年
5 陈建鹏;完善相关立法为海洋支起保护伞[N];中国交通报;2003年
6 记者 郭永刚;我国建立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制度[N];中国保险报;2009年
7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副教授 宋秀梅;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对我国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6年
8 ;船舶油污保险亟待改革[N];经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周斌;环境损害赔偿限于合理恢复措施费用[N];法制日报;2011年
10 闻欣;交通运输部修改4部规章[N];中国交通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应富;沿海运输船舶油污损害法律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2 李俊海;船舶油污损害之民事责任主体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3 孟红军;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戴晓琴;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5 黄燕;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制度责任主体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6 王亚;中国近海石油平台油污损害法律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李丹;船舶油污损害责任制度的经济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8 李辉滨;关于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的探讨[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9 董明慧;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范围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崔恩旭;船舶油污损害责任主体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8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71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