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划分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本文选题:空间结构 + 区位商 ; 参考:《热带地理》2008年01期
【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三步法"进行广州市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划分:第一步采用区位商法,以区(市)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选择能够反映城市地域特征的6个指标,进行地域结构的大致划分;第二步以镇(街)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为依据,进行边缘区进一步细分;第三步参照城市意象分析方法,根据主要景观轴的景观梯度变化验证城市地域结构划分效果。划分结果比较符合广州市的地域空间格局,有助于广州市城市地域空间管理,也为国内其它城市地域结构划分提供新的思维与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hree-step method", which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ivid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reas in Guangzhou. The first step is to adopt the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take the district (city) administrative region as the basic unit, and select six indexes that can reflec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The second step is based on the main economic and social indicators of the town (street), the edge area is further subdivided; the third step refers to the analysis method of urban image, the second step is based on the main economic and social indicators of the town (street). According to the landscape gradient change of the main landscape axis, the effect of urban regional structure division was verified. The result of divis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ional spatial pattern of Guangzhou,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space in Guangzhou, and also provides new thinking and method for the divis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other cit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2007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B2013) 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旗山学者”资助计划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阎小培,郑莉;广州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2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3 李若建;广州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杨新刚;;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分析——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7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8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10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涛;;郑州市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2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范凌云;;苏锡常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生态问题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成;;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建设[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宇;赵明;;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空间重构的规划探索——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慧颖;;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的优先保护——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2 徐福留,周家贵,李本纲,曹军,陶澍;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2期
3 潘峰,付强,梁川;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2002年02期
4 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经济地理;1996年03期
5 宋迎昌,武伟;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1997年04期
6 李若建;外来劳动力聚集地区的户籍与劳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南方人口;2002年02期
7 李若建;结构缺陷与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J];人口与经济;1996年04期
8 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5期
9 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10 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柳莹;邢融融;;以古城西安为例探析城市边缘区住宅开发模式[J];山西建筑;2007年07期
2 马杰;;以松北区开发为例研究哈尔滨城市边缘区规划[J];山西建筑;2010年29期
3 李建宏;李雪铭;;大连市城市空间意象初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4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年02期
5 庄惟敏;关于北京CBD规划的几点疑虑和建议[J];建筑学报;2001年10期
6 耿建安;城市边缘区规划方法探究——胜利油田胜北地区分区规划实例[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范雪峰,白杰;谈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J];山西建筑;2005年11期
8 肖雷;庞海峰;朱忠东;;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9 ;装置艺术:城市意象 湖南经视跨界艺术展[J];城市环境设计;2010年06期
10 吴奕苇;罗娟;;浅析重庆三峡广场城市意象要素[J];山西建筑;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实现大跨度钢屋盖轻量化[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仕统;;空间结构新分类与屋盖钢结构轻量化[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尹德钰;刘善维;;山西省空间结构十年来的发展与展望[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张翰卿;;高校社会化的空间策略[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5 ;关于成立“空间结构委员会"的倡议[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6 ;第五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A];空间结构委员会二十周年纪念(1982-2002)[C];2002年
7 王世豪;;城市聚集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以顺德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赵媛;郝丽莎;;江苏省能源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电力工业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涂远军;吴金志;张毅刚;;钢管贯通焊接空心球节点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卓新;董石麟;;基于仿生学的空间结构形体设计[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华;钢结构建筑优化设计尤为重要[N];建筑时报;2007年
2 张兰阁;场效应与小剧场的空间结构[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合肥 刘继潮;“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N];黄山日报;2006年
4 孙芸;马克俭:最大爱好就是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傅晓峰 实习生 孙鑫;《济南都市圈规划》通过专家评审[N];济南日报;2006年
6 傅秋瑛;历经艰辛终不悔 钢结构领域创奇迹[N];科技日报;2006年
7 陈应久;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刍论[N];贵州民族报;2007年
8 记者 杨振军;科学规划 提高新建房屋抗震性能 优化空间结构[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9 记者 拓玲;未来12年重点扶持四大区域[N];西安日报;2008年
10 殷小杰;碧桂园借“北优”再造一座城[N];民营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靖;城市区域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严忠明;一个双核三社区模式的城市发展史[D];暨南大学;2005年
3 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熊向宁;转型期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张鹏;中国城市化空间结构的经济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玉玮;当代电视剧中的城市意象[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10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黄佳佳;边缘空间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朱赛男;晋商历史街区的空间构成要素及其形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毅;城市边缘区成人教育社区化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晓科;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薛军;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钱俭;城市扩展中城市边缘区的城市规划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何甜;转型背景下的长沙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秦泗刚;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西北大学;2005年
10 袁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3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78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