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产工业的区位分布及产业集聚研究
本文选题:林产工业 + 区位商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摘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区位商法计算了四大经济区和31省市区的区位商值,并通过构建林产工业产业集聚态势模型,分析了我国林产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将31个省市区划分为优势型、实力型、潜力型与劣势型。结果表明:安徽、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四川6省为林产工业发展优势型地区,应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集团企业,建设林产工业园区;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西4省林产工业实力雄厚,但竞争态势略有下降,应分析原因,适当调整发展战略;以上海为代表的潜力型地区,发展态势迅猛,应重点关注,积极引导;劣势型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缺乏林产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location quotient values of four economic zones and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location quotient metho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y constructing the situation model of forest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re divided into the dominant type, the strength type, the potential type and the inferiority ty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hui, Fujian, Hunan, Guangdong, Hainan and Sichuan provinces are the dominant reg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We should vigorously support leading enterprises, group enterprises, and build forest products industrial parks; Jilin, Heilongjiang, Zhejiang, 4 provinces of Jiangxi Province have strong strength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but the competition situation is declining slightly, the reason should b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be adjusted appropriately,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otential area represented by Shanghai is swift and violent, it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actively guided. Most of the inferior regions are located in the west of China and lack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roducts industry.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林业公益项目“中国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林业对策研究”(200804001)
【分类号】:F3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莉;张宇清;李世明;苏宁;陈丽荣;;我国平原区域林业产业优势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程大中,黄雯;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3 戴庆华;;江苏制造业集聚现状分析及对策[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4 阎薇;陈伟;;基于基尼系数的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分散实证[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杨金华;罗文;王鹏;;区域饭店业的差异特征比较及优化——以陕西省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张河清;王蕾蕾;田晓辉;;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比较研究——基于广东省2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7 许永兵;贾强;;区位商视角下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为对象[J];经济与管理;2008年09期
8 许继琴;金贤锋;;我国区域层面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研究——区位商法的改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0期
9 周薇;黄耀志;;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广西林产工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林产工业;2009年02期
10 毛加强;王陪珈;;基于区位商方法的陕西产业集群识别与检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泓;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天津工业产业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袁旭东;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产业布局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4期
2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张学文;丁正山;;江苏旅游经济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曹大伟;;江苏服务业增长部门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刘法英;顾慈阳;;北京门头沟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年18期
6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9 任朋朋;侯爱敏;耿立晴;;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曾光;李菲;;武汉城市圈制造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田超;冯长勇;聂怡;杨小博;;我国造纸木片的供应状况与如何提高运输效率[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兆江;;天津城镇体系的产业聚集与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叶乘伟;;凭祥边境综合保税区产业布局战略研究[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5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张晗;吕杰;;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熵分析[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梁为;瑞香狼毒杀螨成分鉴定及其对草莓螨害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周西南;FDI对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王云峰;西部地区农业区域专业化研究:产业组织的视角[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黎明;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2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柳;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彦波;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京;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孟凡星;福建省工业集聚现状及经济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钰霞;;基于“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2 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郭峦;;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9年11期
4 王亚奇;;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5 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6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7 谯薇,宗文哲;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3期
8 魏守华,刘光海,邵东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特点及策略研究[J];财经研究;2002年09期
9 杨晓明,田澎,高园;FDI区位选择因素研究——对我国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1期
10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谯薇;论中小企业集群[D];四川大学;2003年
3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6 肖淼;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8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冉庆国;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飞;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重庆市产业布局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赵西君;基于集群创导的西部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3 张玉阳;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布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杨莉;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彭洲;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7 季萍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良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庆;产业集群理论视角下的重庆北部新区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刘振红;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环境因素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评论员;;一定要把林产工业搞上去[J];内蒙古林业;1982年03期
2 张瑞年;加快林产工业发展步伐使我市林业经济再上新台阶[J];中国林业企业;1994年03期
3 于占海,于勇;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林产工业 提高森工企业经济效益[J];吉林林业科技;1997年02期
4 刘凤芝;论林产工业作为林业主导产业的客观必然性[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7年02期
5 林翊华,李领群,林琪;调整林产工业结构 必须解决重复建设问题[J];中国林业企业;1998年01期
6 宋年富,王统华;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产工业就业容量预测[J];林业科技;2000年01期
7 黄玉梓,余建辉;我国林产工业布局及其环境影响[J];环境导报;2002年01期
8 ;改革林产工业管理体制 实行专业化管理[J];内蒙古林业;1982年03期
9 董瑞玲;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科技兴厂的设想[J];林业科技;1990年03期
10 田明华,翟中齐;我国林产工业发展的布局和规模问题浅探[J];中国林业企业;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尚武邋通讯员 申福春;林产工业创绿色财富280亿[N];湖南日报;2007年
2 马粼 记者 张力军;敦化加快整合林产工业[N];吉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宏;黔南州林产工业实现大幅增长[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4 ;林产工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N];丽水日报;2007年
5 张玉明;中国林产工业启动援林助农行动[N];建筑时报;2008年
6 张尚武 申福春;湖南林产工业前10月实现产值125亿[N];中国建材报;2005年
7 湘林;“十五”永州林产工业总值达12亿元[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唐爱平;做大做强林产工业[N];湖南日报;2007年
9 记者 周怀立邋李文峰 通讯员 郭海云 卿媛霞 文正胜;攸县林产工业占据林业“半壁江山”[N];湖南日报;2007年
10 陈进文;2008中国林产工业国际信誉高峰论坛在京举行[N];中国建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3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4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奉钦亮;广西林业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5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6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7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9 吕靖烨;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10 黄勇;基于产业集聚的长株潭一体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17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11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