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09:04
【摘要】:周期温度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灾害是个极为复杂且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课题,如何才能做到经济有效地在这类岩石中建设工程并维持其稳定性,一直是困扰着广大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当岩体受到温度应力作用引起损伤,岩石的抗压强度发生显著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工程的稳定性。 本文以大理岩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加温温度和加温周期后的大理岩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周期温度下大理岩全应力—应变曲线、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岩石试样内部微裂隙的扩展模式;运用岩石力学、损伤力学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建立本构方程;最后通过对试样断口扫描图像的细观研究,分析试样损伤度;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1) 通过对周期温度应力作用后大理岩的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大理岩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等随加温温度和加温周期变化的关系。加温温度越高,加温周期越多,大理岩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越低;加温温度越高,峰值应变越大。 (2) 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在温度应力作用后,岩石试样内部微裂隙的扩展规律。在经历一次加温降温过程时,初始微裂隙会发生扩展,同时由于岩石内部晶体和连接物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产生新的微裂隙;在多次加同等温度时,岩石内部已经扩展完成的微裂隙不再扩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新产生的微裂隙,会扩展,或与原有的微裂隙汇合,加大岩石损伤。 (3) 利用弹性模量比商法,定义岩石损伤,认为由于温度应力使岩石试样内部微裂隙大量扩展,单轴抗压的损伤弱化阶段不可忽略,寻找单轴压缩过程中微裂隙正好完全闭合点,在前人基础上建立大理岩在周期温度应力作用后的单轴压缩损伤本构方程。 (4) 对试样断口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断口图像中微裂隙面积以及在整个图片中所占面积比例,验证加温温度和加温次数对岩石损伤特性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458
【图文】:

伺服试验机,垫块,夹持,多功能


l一底板安装座2一定位块3一安装底座4一承力座5一下垫块6一传感器固定板7一横向位移传感器8一试样9一横向位移传感器图2.1MRT一150B10一轴向位移传感器夹持架n一轴向位移传感器12一_l几垫块多功能全自动刚性岩石伺服试验机2.1.3试验方案(1)对岩样进行加温实验:结合实验研究目的,每一类按温度级别分4组(100℃、300℃、450℃、600℃),每一温度级别下按高温循环次数分3种(l次循环,10次循环,20次循环),每种3个岩样,共36个岩样。加100℃时采用DGG一907OB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加其它温度时采用SXZ一4一10箱式电阻炉。加温方法及过程如图2.2所示,试样编号见表2.1:选取每组试样】动}放入加温炉设设定温度值值升升温过程程

曲线,大理岩,抗压


通过以_七各组不同温度下大理岩的单轴压缩曲线不难发现,大理岩的应力一应变程曲线宏观上具有下述4个区段:()l压密阶段,曲线稍微向上弯曲,此阶段是山于裂隙的闭合造成的;(2)弹性阶段,轴向和侧向应力一应变关系是线形,形状很接近线;(3)塑性变形阶段,岩石应力一应变关系偏离直线,呈现非线形变形,曲线向「直到最大值,应力一应变曲线的斜率随着应力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到零;(4)破坏阶段,时的荷载己达到峰值强度,岩石破坏,破坏后的岩石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口一£的斜率为负值。另外由于不同温度的作用,曲线也体现了显著的不同之处,从每种温度下选出具性的曲线,做出比较,见图.28。()l整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形状几乎一致,特别是前,都经历了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即总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但随着升高压密段越来越长,曲线越来越缓;(2)当温度升高时一,直线段的斜率降低,直明了弹性模量,随着温度的增大而降低;(3)温度超过450℃以后,峰值强度明显减说明温度对强度的影响很大;(4)峰值应变、最终应变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增大,究其原因是大理岩试样脆性减弱而延性增强。

大理岩,压缩试验,试验研究


加温10次450℃后的大理岩压缩试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运;李国强;;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罗晓勇;施养杭;;混凝土断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3 董作超;王洪岭;;抗侧刚度比对限制屈曲支撑抗震性能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4 胡俊,汪忠明,方高倪;基于带有偏差单元的IRN模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预测与控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郭长辉;鲍东杰;何宇;;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6 吴军,梁冰;基于粗糙集和自适应神经网络集成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王祥秋,杨林德,高文华;桩基极限承载力与沉降量的神经网络预测[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8 贾东远,阴可,李艳华;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9 赵洪波;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预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10 孙海涛;丁德馨;刘东燕;杨挺拔;;隧道喷射混凝土衬砌构筑时机的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兴;邓守春;张晶;梁乃刚;;基于格构模型的混凝土动静态拉伸破坏试验数值模拟[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2 张晶;付强;邓守春;梁乃刚;;构元组集弹性损伤模型对准脆性材料损伤至断裂各向异性特征的分析[A];固体力学进展及应用——庆贺李敏华院士90华诞文集[C];2007年

3 林大超;张瑞红;齐宏伟;张富强;;边坡位移演化的多尺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国庆;冯夏庭;周辉;陈炳瑞;黄书岭;张传庆;;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长期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世文;刘仓理;李庆忠;;应变等价原理适用性探讨[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范飞林;许金余;李为民;张军;;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刘仲秋;章青;朱增强;;基于超变形法的深埋引水隧洞稳定性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8 胡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建忠;孙伟;缪昌文;刘加平;;弯曲荷载与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冻融损伤[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马振珠;岳汉威;李运北;刘叶栋;张立君;李宁;包亦望;;复杂环境作用后混凝土接触损伤的评价[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敬源;井壁稳定性若干力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汪忠明;基于非局部增强梯度模型的混凝土断裂损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方国东;三维四向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积累损伤及失效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张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GA)疲劳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彭念;原位扩建隧道围岩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陈志英;冲压成形中破裂和回弹的细观损伤力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振波;混凝土温度损伤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9 刘涌江;大型高速岩质滑坡流体化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代高飞;岩石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冲击地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卢萍;热—流—固耦合条件下软岩巷道压力与变形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王丹;提升机动载荷作用下井塔振动分析与寿命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岳汉威;岩石、混凝土材料的接触损伤及冲击球压法评价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5 赵亮;基于有限差分的巷道支护方案模糊筛选系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胡坚;永平铜矿排土场安全稳定性分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7 邓海龙;混凝土重力坝时效位移与损伤度及其对比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赖正聪;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疲劳损伤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仲魁;扰动状态模型和扰动有限元基本方程求解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4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764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