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商事调解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法院商事调解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事调解是我国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法院系统的实践难题之一。目前各种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共同强调、逐步强化了民事诉讼中调解息诉的重要性,法院民事调解制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商行为及商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法院商事调解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法院商事调解等同于一般的民事诉讼调解甚至普通的社会调解。 笔者二十多年来直接从事、领导法院商事审判调解工作,具备商事调解“亲历者”的身份。在本文中,笔者以本人目前工作所在的K区基层法院的商事审判庭近9年来审结的上万件商事纠纷作为实证考察分析的基础,利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数据和案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样本地区法院商事调解的实际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准确、全面的介绍、分析和归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通过实证分析,笔者概括了影响当前法院商事调解的四个方面因素:首先,笔者从对商行为和商行为主体的内涵研究入手,认为商行为及商行为主体的营利性和营业性使得商事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商事案件调解也需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区分专业特点、纠纷类型的传统民事调解技巧及方法无助于实质性地提高商事案件调解的实际效果。其次,笔者分析了宏观司法政策和微观审判管理对商事案件调解的实际影响。各种司法政策文件共同强调了民事诉讼中调解息诉的重要性,与宏观政策相配套的调解撤诉率、调解结案进入执行程序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评估调研指标体系随之建立,商事调撤率明显上升,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比例直线下降。再次,笔者从审理商事案件法官的主体因素出发,通过对法官性别、年龄、工龄、学历学位等因素与商事调解指标的对比分析,认为法官学历高低、年龄大小与工龄长短与调解指标值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正比或反比关系,而法官的调解意愿、专业能力、公正形象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更直接影响了商事案件的调解效果。最后,通过对商事案件客观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纠纷类型、诉讼标的额大小、审理时间等客观因素对于商事案件调解的影响也是我们在考察商事调解运作实况时不应忽视的。 通过对当前法院商事调解的现状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本文第三、四两章提出了完善法院商事调解的对策。通过尊重商事主体的特殊性,探索商事纠纷多元化纠纷机制,深化对商事调解策略的精细把握,规范调解中的法官角色,制裁不良商人恶意诉讼滥用调解权利,完善商事调解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举措,建立立足中国商事特色的法院商事调解制度。
【关键词】:商事纠纷 商事调解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6.2;D923.9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论9-14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条件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主要创新12-14
- 第一章 法院商事调解的客观现实14-24
- 一、取样考察对象的相关情况14-17
- 二、取样考察对象的商事审判基本情况17-19
- 三、取样考察对象的商事调解基本情况19-24
- 第二章 法院商事调解的影响因素24-44
- 一、商人与商行为的特殊性对商事调解的影响24-29
- 二、宏观司法政策和微观审判管理对商事调解的影响29-31
- 三、法官主体因素对商事调解的影响31-37
- 四、案件客观因素对商事调解的影响37-44
- 第三章 基于商业社会的法院调解制度完善44-54
- 一、适应商业社会发展的法院调解44-47
- 二、商事纠纷的多元调解机制47-52
- 三、商事调解技巧的提高52-54
- 第四章 法院商事调解的制度规制54-63
- 一、规范商事调解中的法官角色54-57
- 二、制裁恶意虚假调解57-60
- 三、完善商事调解的审判管理60-63
- 参考文献63-68
- 致谢68-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峰;周骁男;;论商事主体充权的理论基础[J];商场现代化;2008年34期
2 李晓;一部介绍台湾商事法规的好书——《台湾商事法论》简评[J];法学评论;1993年05期
3 刘俊海,张新宝;商法学研究述评[J];法学研究;1997年01期
4 雷兴虎;论公司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商事法论集(第二卷)[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6 张雪峰;;商事主体充权学理解读[J];商场现代化;2008年36期
7 张庆明;;全球治理规则论——兼论商事法国际统一[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1期
8 张庆明;;论海上保险国际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宋愚贤,杨飞;坚持乡镇案件审理“三项制度”[J];中国监察;1998年10期
10 满炫;;试论我国商业秘密案件审理机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光;;小牛的DNA鉴定——黔东南苗族地区特殊案件审理中的证据与民间法参与[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陈灵;;类推与案件审理[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3 赵保民;;论“检调对接”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及其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4 游中川;;提升效率 化解矛盾 论董必武的司法效率理念及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1年
5 芦桂英;张萍;;探析仲裁实务中出现的问题[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刘彦;;我国司法审判制度的困境与成因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7 宋云苍;;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分设——无罪辩护案件律师量刑辩护尴尬处境的唯一出路[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刘飞侠;刘丽;;探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梁程勇;;专利权无效宣告问题的法律思考[A];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蔡欣欣;曹一伟;;用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完善人民法院内部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路云强 齐忠娟;梨树县纪委案件审理水平不断提高[N];四平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季伟宣 记者 施扬;把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N];浙江日报;2003年
3 记者 赵歧阳;努力提高案件审理工作水平[N];广西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励;全面履行党章法律赋予的职责任务 不断提高案件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N];河北日报;2006年
5 记者 喻清华 阎辉;河北:不断提高案件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6 记者 刘洁;陕西案件审理注重综合效果[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7 赵振波;着力提高案件审理质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7年
8 邱学锋;刑附民案件审理中的难点问题分析[N];江苏法制报;2009年
9 实习生 李桾 记者 苏励;以改革精神做好新形势下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N];河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舒沁 通讯员 刘晓丽;象山大标的案件审理慎之又慎[N];人民法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婕;明代商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李佳;民行交叉案件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代志鹏;司法判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辉;论司法能动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熊建明;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景辉;论司法民主[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海峰;民意与司法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坤;行政与民事交叉案件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汤兵生;法院商事调解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胜雄;论我国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模式的重构[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姜群;行政争议、民事争议交叉类案件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绮霞;示范诉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龚露芳;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田立新;刑民交叉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李霞;民刑交叉案件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法院商事调解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32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