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证据审查的基本制度结构

发布时间:2018-01-24 06:50

  本文关键词: 证据准入 证据审查 定案根据 证明力 印证 出处:《中国法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刑事证据审查体系是以"证据准入—证据评估相分离"为核心特征,由术语范畴、审查主体、审查标准与程序保障等多个维度构成的一个立体制度结构体系。多层次的立体制度结构体系有利于保障证据准入与证据评估的相对分离,从而确保刑事证据规则的有效实施。我国最新的刑事证据立法已经通过"材料—证据—定案根据"这三个基本范畴确立起证据准入的两道审查门槛。证据审查规范与相关审查范畴的对接彰显了在新形势下对刑事证据审查的进一步强化。我国证据审查制度还仅仅是一种相对扁平化的线性制度构建,审查范畴上的区分缺乏来自主体分离、程序设置和适用标准层面的支撑与保障。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我国刑事证据审查的制度体系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适。
[Abstract]:The modern criminal evidence review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paration of evidence admittance and evidence evalu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category of terminology and the subject of examination. Review standards and procedural safeguards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system. The multi-level system of three-dimension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evidence access and evidence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inal evidence rules. Our country's latest criminal evidence legislation has passed the "material-evidence-decision basis" These three basic categories establish two threshold of examination of evidence access. The docking between evidence review norm and relevant examination category highlights the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criminal evidence review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vidence review system of our country is only. It is only a relatively flat linear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distinction in the category of review lacks th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rom the separation of subject, the setting of procedure and the level of applicable standar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reform of litigation system with trial as the center. The system of our country's criminal evidence examination also needs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对证据审查活动的有效规制,这是中外证据制度建构中都要直面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早在19世纪早期,英国哲学家边沁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从事务本质上说,为证据寻找一种确保公正裁决的可靠规则是完全不可能的,人类的心智太过敏感以致无法建立规则,这些规则只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关于建立我国刑事证据出示规则的构想[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谢立志;;试论刑事证据的审查[J];云梦学刊;2007年S1期

3 吴明凯;;论“两类”案件刑事证据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4期

4 宋志军;;论刑事证据场域及其构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涂克明;;略论刑事证据的本质特征[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6 茅青;李洁;;刑事证据判断标准的再思考[J];现代法学;1991年06期

7 陈浩铨 ,黄道;论刑事证据理论的唯物论基础[J];政法论坛;1993年03期

8 周平;刑事证据闭合性新探[J];现代法学;1994年05期

9 陈浩铨;论刑事证据的几个重要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聂妮卡;;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问题研究[J];才智;2013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卫国;;电子数据作为刑事证据的归类问题研究[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卫国;;试析电子数据作为刑事证据的有关问题[A];第十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浩铨;;刑事证据一分为三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曹雪莲;;略谈法律推定在刑事证据中的运用[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5 张雯;;论刑事证据的合法性及其完善[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6 安国江;;试论我国刑事证据交换程序[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鲁检研;刑事证据:亟待立法完善[N];检察日报;2000年

2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 李庆磊;准确把握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衔接[N];检察日报;2014年

3 记者 李娉邋通讯员 黎江 方明 邓海洋;政法部门加强刑事证据工作[N];咸宁日报;2007年

4 记者 聂敏宁 通讯员 孙 波 马益迅;规范刑事证据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检察院 戴军 叶丛中;刑事证据展示应解决两个问题[N];检察日报;2009年

6 天津市塘沽区人民检察院 张力军;刑事证据展示的五个问题[N];检察日报;2010年

7 蒯化平 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审计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浅探[N];中国审计报;2013年

8 杜敬波 杜佳蓉 河北省晋州市环保局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环境行政证据如何向刑事证据转化?[N];中国环境报;2014年

9 周曼华;浅谈对刑事证据合法性的审查[N];江苏经济报;2000年

10 刘裕国;四川规范刑事证据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志军;刑事证据契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熊志海;刑事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陈惊天;法官证据评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维;对刑事证据采纳和采信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刘家磊;论刑事证据的性质[D];安徽大学;2013年

3 张颖异;行政证据转化为刑事证据的立法完善[D];辽宁大学;2015年

4 林海伟;刑事证据印证方法的定位、困境与化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徐睿;论走私犯罪认定中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换[D];东南大学;2015年

6 颜娟;论刑事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D];安徽大学;2017年

7 郝s,

本文编号:1459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459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