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民事公益诉讼主体激励机制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8-01-25 10:52

  本文关键词: 公益诉讼 激励机制 公共利益 诉讼主体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于公共利益的抽象性观点,主要是来源于其具体的利益归属不明确。由于公共利益的具体承担者存在复数性,存在集体行动困难和决策激励难题,使得公共利益难以通过传统民事诉讼程序予以维护和矫正。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影响甚微,源于制度设计中缺乏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和激励机制特殊性的有效回应。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厘清民事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基本理念,构建集体性、公共性诉讼的特殊规则。可以借鉴美国式集体诉讼模式和德国团体诉讼模式,赋予其裁判扩张效力,强化共同诉讼的激励机制,允许公益性职能更明确、专业能力法定机关和社会组织,作为团体代表实施民事公益代表诉讼,并通过诉讼类型分类与诉讼团体资格审查,控制可能出现的滥诉现象。
[Abstract]:The abstract view of public interest mainly comes from the unclear ownership of its specific interests. Due to the plural nature of the specific stakeholders of the public interes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collective a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centives.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and correct the public interest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ivil procedure. The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has little influence 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system design, the solution lies in clarify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civi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constructing collectivity. The special rules of public litigation.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American class action model and German group action model, endow it with the expanding effect of judgment, strengthe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joint action, and allow the public welfare function to be clearer. Legal organ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s representatives of groups, carry out civil public interest representative litigation, and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tigation types and the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of litigation groups, the possible phenomenon of excessive action is controll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事公益诉讼激励机制的法经济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5BFX074)
【分类号】:D925.1
【正文快照】: 公共利益既是法律予以保护和追求的社会目标,同时也是实体立法必须考虑的因素。民商事基本法律以及经济规制性法律,无不将公共利益列明为立法要素,并将其作为制定时的关键标准和价值原则。此外,公共利益也在新型经济规制法以及社会法领域被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立,殷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立法浅探[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博;;民事公益诉讼简释[J];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08期

3 张艳霞;;试论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3期

4 张焕霞;;浅谈民事公益诉讼[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5 王莹;;试析民事公益诉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6 祁英香;;浅论架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阮少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与设想[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08年09期

8 王常青;杨卫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黄娜;;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年02期

10 谭喜龙;;浅谈民事公益诉讼的建立[J];消费导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初探[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2 冯金如;;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调解[A];第四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范小华;李刚;;突破传统诉讼理论,打开公益救济之门——民事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研究[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宝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刍议[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戚道孟;王妙婷;;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立法浅探[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孟婵娟;;浅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确立[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7 乔刚;;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宝;;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辨正[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杨朝霞;;论环保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正当性——以环境权理论为基础的证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10 周塞军;周小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主体资格研究[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包敏;民事公益诉讼探析[N];江苏法制报;2012年

2 高民智;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解与适用[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朱萍;民事公益诉讼存在三大难题[N];江苏经济报;2013年

4 记者 牟岚;贵阳中院出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36条”意见[N];法制生活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李春明;贵阳中院出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36条”[N];贵阳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安克明;大力推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N];人民法院报;2014年

7 胡勇;尽快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N];法制日报;2005年

8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 何燕;从林雷案谈环境民事公益诉讼[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记者 顾烨;无锡:检方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审结[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记者 赵琳;“两院”启动环境资源民事公益诉讼[N];玉溪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申明;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公益诉讼[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剑;试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D];贵州大学;2007年

2 田应梅;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贵州大学;2007年

3 林峰;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铭;民事公益诉讼原告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马卉妍;我国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宋永刚;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董晓敏;民事公益诉讼立法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王晓媛;论民事公益诉讼[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赵海霞;论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惠;民事公益诉讼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46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