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潜见对定罪过程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无罪率 司法潜见 证据信息不对称 实体性暗示 法律服务市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如何看待无罪率,折射出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以32万刑事判决为样本,对其中的有罪判决与无罪判决进行量化比较,结果发现,无罪与有罪的司法决定不完全取决于案件基本事实是否符合实体定罪条件,它还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某种司法潜见有关。司法潜见源于证据信息不对称、实体性暗示、控辩力量对比悬殊、控方对案件的初选等四类背景信息,使司法人员对案件是否有罪的最终结果早有心理准备和预期。司法潜见包括无罪潜见,也包括有罪潜见。由于司法潜见的存在,一些有罪判决是实体定罪条件与有罪潜见的综合产物,因而零无罪率是不可能的。司法潜见位于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二元分析框架的盲区,只有在坚持形式理性的过程中,自觉控制司法潜见的影响,才能实现对公民刑事法权利的平等保护。
[Abstract]:How to treat the innocent rate reflects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the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aking the criminal judgment of 320,000 as the sample, the author makes 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uilty verdict and the acquittal verdict, and finds out the results. The judicial decision of innocence and guilt is not entirely dependent on whether the basic facts of the case meet the conditions of substantive conviction, 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some kind of judicial latent opinion in the proces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asymmetry of evidence information. The substantial implication that the power of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is very different, the prosecution has four kinds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primary election of the case, so that the judicial personnel have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 the final result of whether the case is guilty or not. The judicial latent view includes the latent view of innocenc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judicial latent opinion, some conviction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dition of substantive conviction and the latent view of guilt. Therefore, zero innocence rate is impossible. Judicial latent view lies in the blind area of dual analysis frame of formal rationality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Only in the process of adhering to formal rationality, the influence of judicial latent opinion can be controlled consciously. Only then can we realize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citizens' criminal law right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研究”(项目号10ZD&0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6.2;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佑平,闫自明;律师角色的理论定位与实证分析[J];中国司法;2004年10期
2 赵旭光;;刑事被害人陈述的证据学思考[J];证据科学;2011年01期
3 许发民;;论前见、法律事实与刑法解释[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杨宇冠;刘晓彤;;刑事诉讼简易程序改革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1年06期
5 姜保忠;;刑事司法错误与司法惯性——试论惯性在司法中的消极作用[J];河北法学;2010年08期
6 陈瑞华;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J];法学研究;2002年05期
7 刘星;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法学知识如何成为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8 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J];法学研究;2005年05期
9 冯亚东;;违法性认识与刑法认同[J];法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朱景文;;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J];法学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南省岳阳市人民检察院 仇新华;[N];检察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军;;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周书霞;;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演化及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4 肖晖;;论公开性是现代判决理由的本质特征[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5 郭自力,李荣;刑事立法语言的立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魏建国;;“科学主义”对大陆法系影响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8 卢建军;;解决民间纠纷的立场定位与路径选择——从两则案例说起[J];北方法学;2010年06期
9 邱飞;;侦查程序中构建司法审查机制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10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安;;城市化、腐败与刑事犯罪[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傅贤国;;司法裁判吸纳民意机制之建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王永杰;;论国家与律师的关系:博弈均衡与协同发展——以法律援助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朱新力;唐明良;葛宗萍;;通过技术性变革实现司法公正——行政诉讼异地交叉审判的启示[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毛煜焕;;和谐社会的法官责任——论“人民司法”的时代落脚点[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7 张弛;董]Z;;试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构建[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8 余响铃;;青年检察官法治思维养成的挑战与应对[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强;回族风俗习惯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曹缅;加拿大多元文化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杨文硕;民间金融习惯法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朱英;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异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红;论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0年
5 马云雪;论刑事诉讼二审发回重审制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忠钦;羁押期限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亚强;侦羁分离及其条件下侦查讯问权运用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贺建勇;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效力[D];南昌大学;2011年
9 彭欣;ADR在解决我国环境纠纷中的适用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欣;法律援助能动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宗灵;批判法学在美国的兴起[J];比较法研究;1989年02期
2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年01期
3 许浩;;刑法解释的基本立场——对实用主义法律解释观的论证[J];东方法学;2008年06期
4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年07期
6 郑金虎;;影响法律解释的因素研究[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7 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法学家;2008年04期
8 陈卫东;;中国刑事证据法的新发展——评两个证据规定[J];法学家;2010年05期
9 谢望原,柳忠卫;犯罪成立视野中的违法性认识[J];法学评论;2003年03期
10 陈岚;;我国刑事审判中交叉询问规则之建构[J];法学评论;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兴良;[N];检察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黄秀丽;[N];南方周末;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法律服务市场也须打假[J];人民调解;1995年08期
2 江仁宝;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J];法学论坛;1992年04期
3 谭红;;关于法律服务市场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4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审议的代表议案3件——关于制定《上海市法律服务促进条例》的议案(第27号)[J];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5年03期
5 杨涛;;迟到的“无罪判决”非正义[J];人民公安;2007年06期
6 浩瀚;;迟到的“无罪判决”非正义[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7年03期
7 樊玉芳;提高办案质量防止无罪判决出现[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李新民;;加强与改善对律师业的管理 推动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J];四川政报;2001年17期
9 陈华杰;;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无罪推定[J];中国审判;2008年01期
10 李北风;;法律服务市场有假[J];现代营销;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家铭;;试论无罪判决率与公诉案件质量的关系[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夏伟;王周瑜;;存异难:检察权与审判权关系之忧——以近十年判决无罪人数走势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宏远;王家昱;;浅谈法医学鉴定如何借鉴疑罪从无原则[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文生;张岩峰;;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潘伟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困境与出路——以《“两高三部”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兴政;;反思佘祥林错案 浅谈疑罪从无[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胡世澄;;毒品检验技术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作用[A];首届全国毒品检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8 孙宏皋;周光富;;默契与冲突:基层法院、检察院关系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青年律师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兼论青年律师如何拓展业务[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汪劲;王霁虹;;全国律协环资委在推动中国环境立法方面的经验[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律实践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洋 见习记者 苏慧;检察机关就无罪判决提起抗诉[N];甘肃法制报;2009年
2 贺绍俊;寻求中国畅销小说的模式和思路[N];中国文化报;2002年
3 杨涛;对迟到的“无罪判决”要有分析[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深刻·鲜明·可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颜家梁 王叶林;检察院对无罪判决提起抗诉[N];深圳商报;2002年
6 通讯员 李晓波;在公安机关设侦查监督联络室[N];法制日报;2006年
7 ;渎职线索举报少 检察干警主动找[N];法制日报;2007年
8 远湘 贾宏;重事实,两次抗诉一起“无罪”案[N];检察日报;2007年
9 薛正俭 张学信 杨薇;录音鉴定改写无罪判决[N];检察日报;2003年
10 曹乃光;天津市河北区:制度创新提升公诉质量[N];检察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董春江;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王永明;论英国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及其借鉴[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雷建昌;口供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黄淳;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程守太;有限责任合伙律师事务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新华;无罪判决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学;刑事被告人供述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孙明;存疑判决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邢德远;刑事诉讼中的无罪判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欧阳际平;我国法律职业阶层之现状评析[D];湘潭大学;2008年
6 孟瑶;没有牌照的正义[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米黎;诚信律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宋湘琦;律师业内的法律商业主义解说[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静;论绩效考核对检察权行使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宋云涛;疑罪从无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92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49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