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证据规则中的新实质真实主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证据规则的理论反思

发布时间:2018-03-14 18:18

  本文选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切入点:证据规则 出处:《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犯罪事实无涉"令认罪案件证据规则逐渐具有突破实质真实而转向形式真实的可能。对该证据规则反思可发现:无罪推定原则虽存在"主动例外",实质真实主义仍被继续贯彻;认罪合法性即使成为口供审查重心,裁判者仍需对其事实基础进行全面认定;对认罪案件口供真实性与自愿性的补强实际上提升了实质真实在证据规则中的地位;认罪案件虽应以自由证明为原则、严格证明为例外,却因证明对象的普遍交叉或者待证事实的重复审查而导致证明方式无从区分。因此,尽管是一种介于实质真实主义与形式真实主义之间的证据法命题,认罪案件证据规则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实质真实主义,只不过因强调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而具有一定形式化的空间,属于一种"新实质真实主义"的证据规则。这种情况下,主张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降低证明标准并实行一审终审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Abstract]: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nient system of guilty admission and punishment in our country, the evidence rules of plea cases gradually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essence of truth and turning to formal truth. Reflecting on this rule of evidence, it can be found that: not guilty. In spite of the existence of "initiative exception" in the principle of presumption, substantial truthfulness is still carried out. Even if the legality of confession becomes the focus of confession examination, the referee still need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determination of its factual basis;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truth and the voluntary nature of confession actually enhances the status of substantive truth in the rules of evidence. Although the principle of free proof should be taken as the principle of confession, the strict proof should be the exception, but the way of proof is indistinguishable because of the universal cross-examination of the object of proof or the repeated examination of the facts to be proved. Although it is a proposition of evidence law between substantive truthfulness and formal truthfulness, the core idea of evidence rules in plea cases is still substantial truthfulness. Only because it emphasizes the procedural option of the defendant, it has some formalized space, which belongs to a kind of evidence rule of "new substantial truthfulness". In this case, It is difficult to hold the view that the standard of proof should be lowered in the system of leniency of plea and punishment and the final decision of first instance should be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程序研究”(15BFX072)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铭;;浅议证据规则[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邓子文,谢国胜;运用证据规则 防止发生错诉[J];人民检察;2001年12期

3 侯德福;论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及完善[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李春生;《证据规则》的价值取向[J];律师世界;2002年12期

5 李富金;;民事证据规则的新突破[J];吉林人大;2002年07期

6 王春晖;电信网间互联争议中的证据规则[J];通信企业管理;2003年08期

7 孙丽昕;证据规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确立[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年02期

8 胡铭;论证据规则的确立[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马贵翔,倪泽仁;论证据规则的功能与实现[J];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10 李鹏,金达峰;预防证据规则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罗世椿;;对适用证据规则的几个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徐继敏;;我国行政证据规则的形成、现状及发展[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健玮;;量刑证据规则研究[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4 李贵方;;证据规则的正义理念[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陈家斌;;民事诉讼新证据规则对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件中审价程序的影响[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见良;民事证据规则适用中的问题及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7年

2 夏雯;简易案件适用“证据规则”存在的问题[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陈立伟;试论执行裁决中证据规则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郭敬波;驶离证据规则的“避风港”[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郑哲 陶贤兴;如何在裁判文书中凸显证据规则[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 吴宏耀;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盛学友;高法将实施新的证据规则[N];华夏时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肖玮;新证据规则 为“偷拍偷录”松绑[N];检察日报;2002年

9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保生;制定统一证据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曹发贵;澳大利亚证据法对证据规则的变革[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唐世齐;刑事判决说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永杰;从程序异化到事实异化:以冤案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妮雅;毒品犯罪侦查中的证据相关问题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3年

2 刘晴;民间借贷案件证据规则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3 王子文;行政诉讼补充证据规则的重构[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7年

4 徐洪梅;证据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谢佳霖;论品性证据规则在我国的运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杨艳;民事证据规则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立峰;仲裁证据规则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

8 易赛洋;刑事瑕疵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卫华;民事证据规则在农村司法中的适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雪;减刑假释证据规则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2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612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