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辩诉交易之本土适用:一场未完成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8-03-24 05:18

  本文选题:辩诉交易 切入点:中国适用 出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司法改革逐步迈入深水区,以审判为中心、庭审实质化、员额制等诸项改革措施的有序推进要求优化有限司法资源的配置、完善案件的繁简分流。辩诉交易作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个重要参照,正式被纳入司法改革的探索范畴。研究辩诉交易之中国适用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法律制度的移植,必然要考虑中国的现实语境。辩诉交易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虽有观念、制度、法律层面的水土不服之处,但也不乏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司法实践相契合的生命力。我国所移植的辩诉交易更多的应是一种程序理念而非一种制度设计。对不起诉、刑事速裁程序、刑事和解程序、简易程序等源自本土的辩诉交易有益实践进行整合、梳理与拓展更能克服制度碰撞产生的"排异现象",促进不同法律传统交融、培育适应我国国情的辩诉交易制度。本土资源整合之后所形成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体系仅仅是静态层面的辩诉交易。辩诉交易的运行尚需要二元递进式的程序设计、证据开示、沉默权、律师参与等制度保障作有效支撑。
[Abstract]:The judicial reform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deep water area, with the trial as the center, the trial being substantial, and the orderly promotion of the post system and other reform measures, which requir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allocation of limited judicial resources.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lenient system of plea pleas, plea bargaining is formally brought into the scope of judicial reform.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plea bargaining in China is actually to explore the transplantation of a leg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real context of China. Although plea bargaining has some ideas, systems, and legal aspects in China's real context, However, there is no lack of vitality in keeping with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judicial practice. The plea bargaining transplanted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more a kind of procedural idea than a kind of system design. Summary procedure and other beneficial practice of plea bargaining from the local integration, combing and expanding can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rejection", and promote the blending of different legal traditions. The system of plea bargaining, which is formed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is only a static plea bargaining system. The operation of plea bargaining still needs a binary progressive procedure design. The right to silence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lawyers are supported effectively.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左卫民;吕国凡;;完善被告人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的若干思考[J];理论视野;2015年04期

2 范愉;;诉讼社会与无讼社会的辨析和启示——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国家与社会[J];法学家;2013年01期

3 施鹏鹏;;法、意辩诉交易制度比较研究——兼论美国经验在欧陆的推行与阻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05期

4 龙宗智,潘君贵;我国实行辩诉交易的依据和限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汪建成;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J];政法论坛;2002年06期

6 卞建林;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J];政法论坛;2002年06期

7 孙长永;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与证据开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方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建设路径——基于刑事速裁程序试点经验的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年03期

2 左卫民;;认罪认罚何以从宽:误区与正解——反思效率优先的改革主张[J];法学研究;2017年03期

3 张可;;辩诉交易之本土适用:一场未完成的变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刘畅;;论中国认罪协商制度的立法完善[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张朝阳;方嘉礼;;关于进一步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6 张自超;;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下职务犯罪侦查之因应[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7 卢君;谭中平;;论审判环节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机制的构建[J];法律适用;2017年05期

8 虞浔;;关于完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01期

9 韩晗;;中国版“诉辩交易”若干理论问题之反思[J];研究生法学;2017年01期

10 胡铭;;认罪协商程序:模式、问题与底线[J];法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本森;;被告人认罪简易审案二审的定量分析与相关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4年10期

2 尤陈俊;;“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 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J];中外法学;2012年04期

3 尤陈俊;;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J];法商研究;2012年02期

4 任海涛;;清代基层法官的综合素质及启示——以司法判牍为材料[J];法学杂志;2012年03期

5 范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评析[J];法学家;2011年02期

6 范愉;;司法资源供求失衡的悖论与对策 以小额诉讼为切入点[J];法律适用;2011年03期

7 范愉;;从诉讼调解到“消失中的审判”[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5期

8 徐忠明;杜金;;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法学;2007年01期

9 徐忠明;;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考察[J];中国法学;2006年06期

10 苏力;;“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振辉;辩诉交易应该缓行[J];人民检察;2002年07期

2 李玉声 ,张明伦;一次“辩诉交易”的成功实践[J];中国律师;2002年10期

3 李建明;辩诉交易与正义保障[J];江海学刊;2003年03期

4 王鹏;关于确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3年06期

5 金钧;“中国辩诉交易第一案”研究二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苟晓平;辩诉交易制度研究——由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引起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3年05期

7 宋从越;移植辩诉交易之可行性[J];阴山学刊;2003年01期

8 赵菁;中国适用辩诉交易的理性分析[J];政法论丛;2003年06期

9 王云;“辩诉交易”纵横论[J];政法学刊;2003年03期

10 冀祥德;辩诉交易中国化理论辨析[J];中国律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方立新;张卓明;;美国与加拿大的“辩诉交易”实践之比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2 刘涛;成武利;;论辩诉交易在我国的实践及制度完善[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冯昀;;辩诉交易能否在我国畅行[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4 陈敬明;;辩诉交易在国际刑事审判中的实践及展望[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伟;“小鸡原理”与辩诉交易[N];检察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张景义 李文广 赵炳松 本报通讯员 权伍琦;聚焦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卫东 刘计划;辩诉交易能否洋为中用[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法学博士 章敬平;2002:辩诉交易第一案[N];经济观察报;2012年

5 冀勇;日法制审议会讨论“辩诉交易”立法[N];法制日报;2014年

6 陈绍平;建立中国辩诉交易诉讼制度之我见[N];证券日报;2004年

7 法言;刑事领域中的辩诉交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杨悦新;理性看待辩诉交易[N];法制日报;2002年

9 程计山;“辩诉交易”的基础是什么[N];法制日报;2005年

10 郭小兵;我国应引进辩诉交易[N];法制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宇;辩诉交易下的公正与效率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付晓华;我国引入辩诉交易的可行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伟丽;被害人与辩诉交易[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杨卫玲;对中国引进辩诉交易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廷婷;辩诉交易主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6 张金艳;辩诉交易及其中国化探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赵宇佳;辩诉交易的比较法考察与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徐佳红;论我国引进辩诉交易的可行性[D];郑州大学;2005年

9 李治霖;论辩诉交易[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王伟;美国辩诉交易述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6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656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