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00:45

  本文选题:有组织犯罪 切入点:证据 出处:《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类型,有组织犯罪在犯罪结构上具有“双重构罪”特征,在证明体系上存在“双重证明”特点,因而,公安司法机关在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方面殊于普通刑事案件。学界对此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为刑事司法实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从国家立法层面及机制建设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公安司法机关在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的具体问题上依然困难重重。同时,有组织犯罪具有组织严密性、暴力性、反侦查性、强隐蔽性、时空跨度大以及寻求黑保护伞等原因,侦查机关在证据收集方面存在客观困难,司法机关对于该类犯罪证据的审查认定缺乏相应的证据规则予以支撑,在证据能力、证据证明力、证据体系及证明标准认识上存在分歧,难以收到法律统一实施的效果,涉案人员的权利不同程度的受到侵害。因此,笔者拟对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国际理论研究成果、立法经验以及国内刑事司法现状,以指导刑事司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存在的问题作系统性研究,构建和完善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规范及审查认定规则,保障侦办有组织犯罪案件顺利进行,遏制有组织犯罪进一步发展。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有组织犯罪的危害性及证据收集、审查认定作概述式基础性研究。首先从有组织犯罪的危害性及其扩张趋势入手,通过实例证明有组织犯罪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破坏市场经济、危害社会安全、侵蚀国家政权,并对其发展过程及危害趋势作进一步研究,遏制有组织犯罪扩张势头势在必行。其次以西部某市87个有组织犯罪案例为研究对象,着重归纳有组织犯罪及其证据收集、审查认定的基本特点,提炼出有组织犯罪证据的言词性、分散性、变化性及共同证明性特征,进而对证据组成的证据体系具有证明子罪和整罪的双重证明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采取实证研究方式,归纳有组织犯罪中人证类证据与物证类证据的特征及不平衡分布特点。研究结论:证明有组织犯罪案件事实系以人证类证据为中心的具有双重证明功能的证据体系。第二章主要聚焦有组织犯罪中的人证类证据收集问题,在有组织犯罪中进一步剖析人证类证据具有数量大、占比高、种类全的特点,并对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深入分析,阐释人证类证据作为有组织犯罪案件的中心证据对证明该类案件的构罪要件具有特殊的证明功能,导致侦查人员对人证类证据产生依赖性而忽视其它证据的收集。但因有组织犯罪的特殊性导致口供收集困难,且证人证言及被害人陈述也因多种原因而难以获取。因而,笔者从人证类证据的证据能力及证明力角度,提出证据收集规范及审查认定规则,严格实行口供补强规则,宽松的意见证据规则,准传闻证据规则,强制排除与自由裁量排除相结合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三章着重对物证类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进行深入研究,因有组织犯罪的隐蔽性、反侦查性以及时空跨域大等原因,客观上导致这类证据自然消减或者人为灭失的情况较严重,因而,相对于人证类证据而言,这类证据数量较少,且种类不齐全,视听资料相当匮乏,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主观上基于侦查人员对人证类证据的依赖性,对收集物证类证据不予重视,特别是收集程序上存在诸多违法问题,致使收集的物证类证据存在瑕疵。笔者根据瑕疵产生的不同原因,创造性的将瑕疵性证据划分为来源不清的犯罪性证据和不规范的制作性证据,提出采取“穷尽规则”收集物证类证据,并对收集主体、程序进行全面规范,根据产生问题的不同原因,对瑕疵性证据采取“补正”措施,对补正对象、补正方法及补正标准进行全方位研究,完善物证类证据收集、审查认定的规则及机制。第四章对收集有组织犯罪证据的秘密侦查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收集的证据能力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从立法角度考察世界各国对有组织犯罪秘密取证采取的取证措施及其种类。其次,对这些秘密措施进行类别划分,归纳为内线侦查措施和外线侦查措施。内线侦查措施采取隐匿身份的方式打入犯罪集团内部或者与有组织犯罪成员正面接触,从而用秘密方式予以取证固证,如卧底侦查、诱惑侦查以及秘密力量调查取证均属于此种类型。另外对外线侦查主要考察技术性监控问题,技术性监控措施主要是在被监控人不知情的情形下,对其使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行踪及活动场所进行监控,截取或者秘密拍摄证据。最后,对采取秘密侦查措施正当性及获取证据的证据能力以及保障辩护方的质证权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此提出建设性机制构建意见。第五章全面论述有组织犯罪证据的审查认定,笔者首先论述我国确定的“犯罪事实,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与证据审查认定标准的统一性,进一步对证据充分进行解读和把握;其次,围绕有组织犯罪构罪要件及量刑事实进行证据审查认定的充分性论述;再次,综合全部证据,认定有组织犯罪案件事实排除合理怀疑;最后,根据有组织犯罪证据审查认定特点,提出辩证印证规则、经验法则及推论规则在有组织犯罪证据审查认定中的适用范围及其规制,从而有效地解决有组织犯罪证据的审查认定问题。第六章主要是针对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中主要存在秘密侦查取证及其证据审查认定的问题和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构建问题,多维度提出机制性构建和完善建议。第一,针对秘密侦查取证中存在的部分取证措施缺乏正当性,收集到的证据及其适格性受到质疑,秘密力量取证缺乏保障性工作机制,秘密措施获取的非法证据缺乏排除机制等问题,笔者通过拓展秘侦措施范围,解决其正当性问题,同时构建秘密获取的证据转化机制,保障辩护人员的质证权;构建秘密侦查保障机制,赋予秘密侦查人员拒绝作证权;最后将非法监听取证纳入证据排除范围,完善非法证据排除机制。第二,构建确立污点证人保护制度。因为污点证人作为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的重要方式,是撕开有组织犯罪缺口的有力武器,获取隐蔽性证据重要渠道,对其加强保护措施,完善保护机制,有效降低有组织犯罪侦查取证成本,提高司法效益,更为彻底打击有组织犯罪。通过对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的系统性研究,挖掘证据收集适用规范及秘侦取证措施,创造性地构建有组织犯罪证据审查认定适用规则,从微观层面扭转有组织犯罪侦办困局,从宏观层面控制有组织犯罪扩张趋势,将“运动式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法治进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宇;系统论视野中的有组织犯罪[J];现代法学;2000年02期

2 赵永琛;关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若干理论问题[J];政法论坛;2000年06期

3 郑昆义;有组织犯罪的特点及治理对策[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0年06期

4 黄立;有组织犯罪概念之我见[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康树华;有组织犯罪罪行研究[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6 陆才俊 ,罗志平;论有组织犯罪的类型及原因[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7 杜宇;有组织犯罪概念二元论[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8 任惠华;世纪之交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特点及趋势[J];铁道部郑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杜宇;有组织犯罪概念二元论[J];政法学刊;2000年04期

10 王勇哲,李伟;论有组织犯罪的特点、成因及打防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新臣;;浅探有组织犯罪的特征、成因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王宏玉;;我国有组织犯罪状况与预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张建明;;关于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4 王顺安;;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微观因素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赵可;;我国有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靳高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齐巍;;中国打击和预防有组织犯罪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董新臣;;浅析有组织犯罪的特征、成因及对策[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9 王顺安;;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微观因素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靳高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健邋冷彤;墨总统强调打击贩毒和有组织犯罪[N];人民日报;2007年

2 谢华;英国警方打击有组织犯罪不力的教训[N];人民公安报;2009年

3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 倪寿明;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国际合作展望[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李瑞洪 朱婕;全市5年打掉有组织犯罪团伙10个[N];镇江日报;2011年

5 卢建平 王秀梅 郭理蓉;全球化时代有组织犯罪的惩治与防范[N];法制日报;2011年

6 尹利勇 汪国华 张雷;粤港澳三地联手,“雷霆”重击跨境有组织犯罪[N];人民公安报;2013年

7 记者 夏茂盛;欧洲有组织犯罪活动猖獗[N];光明日报;2013年

8 记者 侯建斌;全球化背景下有组织犯罪学术研讨会举行[N];法制日报;2013年

9 丛河;加拿大大力打击有组织犯罪活动[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邯东方;密切与内地合作打击有组织犯罪[N];法制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崔熳;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郑士立;有组织犯罪立法完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蒋和平;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4 许皆清;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梅;中国与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立法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2 陈璐;《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成;中日有组织犯罪刑事立法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胡廷霞;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成因及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赵东巍;有组织犯罪的企业模式分析与法律防控[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燕飞;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7 李佑喜;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研究之考察[D];湘潭大学;2001年

8 李伟;有组织犯罪论[D];郑州大学;2001年

9 谷文玲;论欧洲有组织犯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周青;有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1665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665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d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