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和解的实体法构建
本文选题:刑事和解 切入点:法定量刑情节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基于实体与程序的一般关系、刑事和解的实体法缺位、刑法解释的张力不足以及实体方面的研究薄弱,必须转换视角,从程序转向实体。刑事和解的实体法定位路径存在责任中心与量刑中心之争,可依据能否发挥刑事和解的刑罚宽缓化功能、对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大小以及是否与程序法相衔接等标准进行选择。应在刑法中确立刑事和解的法定量刑情节地位,并对刑事和解内涵、从宽处罚功能等进行完善。刑事和解全面入"刑",对于实现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良性互动、推进刑事和解良性运作意义重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ity and procedure, the absence of substantive law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the lack of tens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weakness of the study on substance, we must change the visual angle and turn from procedure to entity.There is a dispute between the responsibility center and the sentencing center in the orientation path of substantive law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which can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can exert the function of lenient punish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whether to link up with the procedural law or not.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legal circumstance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criminal law and perfect the connot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lenient punishment func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criminal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and to promote the benign oper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132400410617)
【分类号】:D925.2;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延安;;刑事和解正当性之辨[J];东方法学;2010年03期
2 杨会新;;“被害人保护”与“刑罚轻缓化”:刑事和解不能承受之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赵秉志;金翼翔;;论刑罚轻缓化的世界背景与中国实践[J];法律适用;2012年06期
4 张淼;;从宽处罚的理论解析[J];法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孙万怀;;以实体与程序协调性为视角看刑事和解举措入法[J];法学;2011年12期
6 郑丽萍;;新刑诉法视域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3年02期
7 王尚新;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J];法学研究;2001年05期
8 杜宇;;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J];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9 汪建成;;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J];诉讼法论丛;1999年00期
10 夏勇;江澍;;关于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和解的几点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胡云腾;许士友;;新《刑法》施行以来我国的刑法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胡志斌;;关于公诉权制约机制的探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王作全;王立明;;论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陆诗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基本问题研究——对相关传统话语的批判性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薛培;王波;白文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适用机制研究[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文生;周庆峰;;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席晓鸣;论刑民交错现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论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李云;;检察刑事和解规范化问题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宋英辉;史立梅;郭云忠;孟军;廖明;杨雄;;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调研报告[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4 孙海雄;陈然;;检察权视野中刑事和解的实体问题探讨[J];中国司法;2007年03期
5 时延安;;刑事和解正当性之辨[J];东方法学;2010年03期
6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洪祥,欧阳春;刑事诉讼的价值与冲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黄予;;刍议刑事和解视角下的检察权定位及延伸[J];福建法学;2007年04期
9 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与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J];法律适用;2008年07期
10 夏勇;;试论“出罪”[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N];检察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景义 李文广 赵炳松 本报通讯员 权伍琦;[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涛;刑事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卫红;;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的关系[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张孚雄;;重罪案件刑事和解的理论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2期
3 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年01期
4 郭林将;王君;;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浅析——从法理学视角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5 高铭暄;张天虹;;刑事和解与刑法价值实现──一种相对合理主义的解析[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张书琴;;理性对待刑事和解[J];河北法学;2007年03期
7 王振;;刑事和解的生存空间:市民刑法[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8 何婧;荆长岭;;浅论刑事和解与刑法基本问题之关系[J];政法学刊;2008年01期
9 孙勤;;刑事和解的平等价值[J];人民检察;2008年09期
10 徐启明;;论罪刑法定与刑事和解的价值取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杨雪虹 张文智;刑事和解的实体法价值[N];吉林日报;2009年
2 赵丽霞;刑事和解——建立和谐社会的探索[N];新乡日报;2006年
3 本报通讯员 李承锦 冯海明 记者 肖树臣;河南首例重罪案刑事和解后被轻判引质疑[N];工人日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易延友;“花钱买刑”说源于法律界限不清[N];法制日报;2009年
5 赵秉志 袁彬;历史传承与实践发展[N];法制日报;2009年
6 记者 徐日丹;多从民生角度考虑才能得到更多的民众认同[N];检察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承霖;刑事和解的正当性与可行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刘晓东;刑事实体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李淑亚;刑事和解中的法益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温艳华;刑事和解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协调[D];湘潭大学;2008年
5 万光平;论死刑案件刑事和解的程序规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耿超;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7 唐邹意;药家鑫故意杀害张妙案案例评析[D];湖南大学;2012年
8 陆艳;论壮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冲突与调适[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1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1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