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分歧及其解决
本文选题:审判中心主义 切入点:以审判为中心 出处:《法学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审判中心主义"是中国学者在进行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时,提炼出的理论术语;然后以此为参照,对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进行类型化描述,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以审判为中心"则是在当代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实践的语境中,由改革决策层、执行部门提出的统括性术语;它旨在解决刑事错案频发、司法公信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是推进严格司法的工具性举措之一。这两种话语体系都指向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但它们在制度愿景、改革内容、价值定位、推进路径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这些分歧导致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之间发生错位,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无法就相应改革议题形成有效互动、共识与合力推进。一个或许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让二者共享建构性的刑事诉讼法教义学立场,竞争性地为刑事诉讼制度演进提供发展动力和解释框架。
[Abstract]:"trial centralism" is a theoretical term abstracted by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and then it is used as a reference to describ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of China by type and carry ou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aking trial as the center" is an omnibus term put forward by the reform decision makers and executive departm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aims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riminal error cases and the lack of judicial credibility, etc.It is one of the instrumental measures to promote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These two discourse systems both point to the reform of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in China,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system vision, reform content, value orientation, promotion path and so on.These differences lead to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reform practice, which makes the legal theory and the legal practice unable to interact effectively on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issues, and promote the consensus and the joint force.One possible solution is to share the constructive position of the doctrine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o provide a competitive development power and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作者承担的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审判中心主义改革与证据法调控”(16YJC820005)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哲;;《澳门刑事诉讼制度论》评介[J];研究生法学;2002年01期
2 万毅;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的“底限正义”——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理路的质评[J];政法论坛;2005年03期
3 孙祥生;韦开云;;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左卫民;;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J];人民检察;2007年09期
5 冯军;张蕊;;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宏观思考[J];中国律师;2009年10期
6 左卫民;;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实践阐释[J];中国法学;2011年02期
7 阎惠英;;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保护人权方面的不足[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7期
8 刘少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刑事诉讼三个价值目标的实现[J];山东审判;1997年07期
9 罗秉成;;与友人论冤案及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书[J];清华法治论衡;2008年01期
10 陈巧玲;都静;;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J];青年文学家;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联华;;日本刑事诉讼制度发展变革的特点[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2 张云波;;强制医疗程序的出台背景及内容评析[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特别程序与检察监督[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欣邋王金贵;科学构建刑事诉讼制度要关注四点[N];检察日报;2008年
2 罗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刑事诉讼制度[N];检察日报;2008年
3 西门西子;律师会见权推进诉讼制度改革[N];中国工商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邓益辉;李清林: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发展[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袁祥 曾毅;刑事诉讼制度:更完善更科学更文明[N];光明日报;2012年
6 毛东刚;关于公诉行为可诉性制度的探讨[N];人民代表报;2007年
7 毛立军;完善刑事诉讼制度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N];人民政协报;2007年
8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建华;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来我省调研[N];青海日报;2007年
10 特约撰稿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编辑 唐仲江;从诉讼角度读故事[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爱军;建国初期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2 陈健民;中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制度之变革与前瞻[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鹏林;“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检察应对[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韩熙;刑事侦查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河北大学;2017年
4 刁爱清;台湾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及其借鉴意义[D];苏州大学;2005年
5 洪婷婷;唐代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房露;南京国民政府的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乌日乐格;元代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马洪君;论战时军事刑事诉讼制度[D];吉林大学;2009年
9 卫佳;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10 周钰;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28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2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