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协议中过分赔偿
本文选题:和解协议 + 过分赔偿 ; 参考:《黑龙江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民事诉讼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人身权保护方式及范围不同,两种诉讼模式下对同一权利救济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侵权行为构成刑事犯罪时,被害人一般都会选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实现权利的保护,在这一诉讼中,有的被害人或其家属利用被告人追求从轻处罚的心理,索要高额的赔偿,达成和解协议。这种协议过分赔偿,被告人或其家属非自愿进行的,而是在不赔偿将无法从轻处罚的压力下而为之的,这就违背了民事行为自愿的原则,也是对被告人的变相处罚。附带民事诉讼和解协议过分赔偿与不当得利、可变更、可撤销行为以及敲诈勒索在构成要求、行为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慎重处理这种当事人基于恶意而获得的过分赔偿。
[Abstract]:Because the way and scope of personal rights protection are different between civil litigation and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action, the relief to the same right often gets different results under two kinds of litigation modes.When the tort constitutes a criminal offence, the victim generally chooses the criminal incidental civil action to real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In this lawsuit, some victims or their families take advantage of the psychology of the defendant to pursue a lighter punishment.Ask for high compensation and reach a settlement.This kind of agreement excessively compensates, the defendant or its family member carries on involuntarily, but under the pressure that does not compensate will not be able to light punishment, this has violated the civil behavior voluntary principle, also is to the defendant disguised punishment.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xcessive compensation and improper enrichment, alterable, revocable behavior and extortion in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of incidental civil action.Therefore, in judicial practice, such parties should be careful to obtain excessive compensation based on malice.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滨生;大陆与台湾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几点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方益权;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范围立法完善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5期
3 刘玉彬,马志军;对死者身份不明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由谁代为提起为宜[J];道路交通管理;2001年10期
4 王东风,温淑敏;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尚需完善[J];中国律师;2001年04期
5 李文成;什么是附带民事诉讼[J];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6 余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研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王梦飞;魏兵;;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探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潘淑岩;;我国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现实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任峥嵘;;浅谈行政附带民事诉讼[J];科技风;2008年09期
10 陈继勇;;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法律思考[J];福建法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几个程序问题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闫桂芳;;在我国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现实分析[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刘锦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白加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侯保宗;吴增光;;关于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移送制度的构想[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龙本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7 肖时龙;曹小金;罗红兵;;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相关问题探析[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陈剑;赵雪莹;;刑民裁判“冲突”研究:从事实一致到程序正当[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殷一村;;合久必分还是分久必合?——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建构的冲突与消弭[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10 谢少平;覃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世光;军地人员共同犯罪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N];法制日报;2004年
2 邹云翔;应告知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利与弊[N];检察日报;2002年
3 赵惠琴;对盗窃等侵财型罪案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之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5年
4 陈晓钟 倪敏;亟需建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5年
5 岳崇山 张桂芳;浅谈公诉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6 吴月;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0年
7 包新建 王平 孟宪文;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界定范围[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戴贞奎;对职务犯罪是否应提起附带民事诉讼[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马一戈;完善附带民事诉讼追回外流赃款[N];检察日报;2006年
10 易延友;保障被害人利益是附带民事诉讼变革之本[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文龙;附带民事诉讼若干新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陈连嘉;如何处理好在逃同案犯的附带民事赔偿责任[D];复旦大学;2013年
3 杨凯;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秀芳;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协议中过分赔偿[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赵臣;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D];兰州大学;2009年
6 许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路丽芳;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初探[D];河北大学;2010年
8 陈建新;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9 张萍;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夏青文;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37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3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