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印证与概率:电子证据的客观化采信

发布时间:2018-04-16 23:28

  本文选题:电子证据 + 证据采信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04期


【摘要】:大规模案例的统计分析表明,司法人员对电子证据的采信水平堪忧。这源于电子证据的专业性同自由心证原则之间的天然冲突。要破解该体制性障碍,应当构建客观化的采信机制。这一要求暗合我国强调印证证明模式的传统,但是必须着手理论再造,即通过创设关于电子证据的"孤证绝对否定"、"不同节点印证"、"属性痕迹补强"、"区间权衡"等规则,打造虚拟空间的印证体系。在数据科学时代,还可以基于概率的乘积规则设计电子证据印证公式,进一步实现电子证据的概率化采信。从注重经验判断转向追求客观量化,是电子证据采信的未来走向。
[Abstract]: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rge-scale cases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evidence by judicial personnel is worrying.This stems from the natural conflict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electronic evid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free evidence.In order to break down the system obstacle, we should construct an objective credit mechanism.This request is in accord with the tradition that our country emphasizes to confirm the proof mode, but must begin to reinvent the theory, that is, by creating the rules of "absolute negation of solitary evidence", "verification of different nodes", "attribute trace reinforcement", "interval tradeoff" and so on.Build virtual space to confirm the system.In the age of data science,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sign the verification formula of electronic evidence based on the product rule of probability, which can further realize the probabilistic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evidence.It is the future trend of electronic evidence adoption to change from the emphasis on empirical judgment to the pursuit of objective quantifi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时代电子文件的证据规则与管理法制建设研究”(16BFX03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宗智;;刑事印证证明新探[J];法学研究;2017年02期

2 刘品新;;电子证据的基础理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3 樊崇义;李思远;;论电子证据时代的到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4 陈瑞华;;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5 何家弘;;证据的采纳和采信——从两个“证据规定”的语言问题说起[J];法学研究;2011年03期

6 周晓燕;;电子证据检察实务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1期

7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案规则[J];人民检察;2009年06期

8 吕导中;;基于指纹面积和特征质量的指纹鉴定量化标准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张文娟;;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相互印证”与“自由心证”之辩——相互印证弊端之实证分析[J];证据学论坛;2007年02期

10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品新;;印证与概率:电子证据的客观化采信[J];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04期

2 汪闽燕;;电子证据的形成与真实性认定[J];法学;2017年06期

3 项谷;朱能立;;刑事证据印证模式下如何适用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以胡某职务侵占抗诉案为视角[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03期

4 尚华;;事实认定模式与我国刑事防错机制的完善[J];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03期

5 曾皓;康杨洁羽;;领土争端的关键日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6 杨波;;审判中心下印证证明模式之反思[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7 侯佳;;论鉴定机构市场化与司法公信力[J];法制博览;2017年13期

8 刘小庆;;电子证据认证:从采纳到采信的考察[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2期

9 李作贵;;刑事案件言词证据的有效性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7年04期

10 陈耀武;彭辉;;电子数据类证据司法适用的困惑及应对措施[J];中国检察官;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宗文;;刑事隐蔽性证据规则研究[J];法学研究;2016年03期

2 樊崇义;李思远;;刑事证据新分类:客观性证据与主观性证据[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3 左卫民;;“印证”证明模式反思与重塑:基于中国刑事错案的反思[J];中国法学;2016年01期

4 郭文利;;刑事司法印证式采纳言词笔录实践之反思[J];证据科学;2015年06期

5 周洪波;;中国刑事印证理论批判[J];法学研究;2015年06期

6 谢澍;;刑事司法证明模式:样态、逻辑与转型[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11期

7 龙宗智;;薄熙来案审判中的若干证据法问题[J];法学;2013年10期

8 谢小剑;;刑诉法修改下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5期

9 聂昭伟;阳桂凤;;根据共犯互为印证的供述定案时应慎重适用死刑[J];人民司法;2013年10期

10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改革课题组;陈云龙;;探索审查模式改革 确保死刑案件质量——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死刑案件审查模式探索为例[J];人民检察;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晶,荣伟生;电子证据的法律认定[J];人民检察;2001年12期

2 沈木珠;论电子证据问题[J];法学杂志;2001年04期

3 郭勤,施昌虬;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4 董杜骄;;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1期

5 高燕;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安徽科技;2003年11期

6 车志平;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陈琼,马治国;电子证据法律地位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任延忠;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审查[J];信息网络安全;2003年02期

9 马柳颖,谭文丽;电子证据认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宋玉萍;论电子证据的相关法律问题[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2 郭志博;秦海权;赵利;;电子证据监督链可视化平台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五卷[C];2010年

3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韩鹰;;对电子证据的法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凌斌;;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概述[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亦武;丘秀峰;;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7 马晓明;李超;李秋香;;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8 孙长国;;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审查与判断[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9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10 屠文华;;检察机关对计算机犯罪电子证据审查的几点思考[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伊伟鹏;网络犯罪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刘强;网络司法中的电子证据[N];人民公安报;2001年

3 河南省禹州市人民检察院 邵天兴 杨永中 张占标;电子证据的证据地位应当独立[N];检察日报;2008年

4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 张宏伟 郭欣;电子证据的取证原则和方法[N];检察日报;2010年

5 吴学安;电子证据入法的是是非非[N];工人日报;2011年

6 本报评论员 林琳;为电子证据正名仅仅是第一步[N];工人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姚轩杰;电子证据市场待开发[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高尚;诉讼中电子证据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4年

9 叶晓龙;如何收集电子证据[N];法制日报;2002年

10 张凯 焦鹏;电子证据合理运用观的构建[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羽;电子证据取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赵爱军;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翁品;电子证据的法律形式界定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汪忠玲;电子证据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蒋安朋;电子证据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丁一;电子证据的信息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斌;论电子证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胡廷松;电子证据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61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761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