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与重构
本文选题:刑事和解 + 谦抑性 ; 参考:《法学论坛》2014年05期
【摘要】: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司法机关的主持下,通过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来消除犯罪后果的一种结案方式,主要适用未成年人犯罪、轻罪、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不大的案件。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识偏差、自愿性没有保障、适用范围有限、特殊预防效果不明显、没有体现效率价值等方面。刑事和解的重构要注意和解的适用阶段、组织架构和效力、和解的权利救济等问题。
[Abstract]:Criminal reconciliation refers to a case in which the criminal consequences are eliminated by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of the parties in the criminal judiciary. It mainly applies to ca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misdemeanor, personal danger and social dang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clude identification deviation, voluntary lack of guarantee and limited scope of application. The effect of the special prevention is not obviou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stage of reconciliation, the struc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relief of the rights of reconcili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中国检察官;2009年02期
3 狄小华;;复和正义和监狱行刑[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张宇琛;;刑法谦抑内涵新解[J];求索;2012年04期
5 汤火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人民检察;2004年10期
6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人民检察;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文,孙群周;对“社区矫正”的理解和相关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蒋娟;;刑事和解与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王静然;;我国刑罚体系的重构——以建设和谐、法治社会为目标[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邹鸿;;浅析罚金刑对未成年人的适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史强;;服务商标的刑法规制[J];中华商标;2009年08期
6 赵江涛;;从刑法谦抑性看酒后驾驶“入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蔡淮涛;;聚众淫乱不应规定为犯罪[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姜祖桢;张晓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现状与发展[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姜敏;;理性诘问: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钱买刑”[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10 王志祥;张伟珂;;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正当性探究[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中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轻罪刑事政策——侧重于检察业务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史建泉;;刑事和解与公诉权浅论[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易慧琳;;冤案的透视——博弈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防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熠;;从冲击中走向融合——我国刑事审判权运行与恢复性司法互动之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于雪婷;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李楠;行政与刑事法律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巧琳;律师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汪菁菁;破坏监管秩序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褚晓玲;社区矫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林源;我国刑罚结构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6 曹刚果;刑事诉讼契约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黄政华;论我国保安矫治制度的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8 付啊;社区矫正中被害人参与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林政;论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珩;论刑事被害人权利的救济[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A·伊格纳托夫;П·奥西波夫;嘉达;;刑罚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J];国外法学;1984年04期
2 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年01期
3 储槐植,薛美琴;刑法谦抑——由一则建议稿引发的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03期
4 莫洪宪;王树茂;;刑法谦抑主义论纲[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1期
5 徐剑锋;;犯罪构成理论:刑法谦抑精神之载体——剖解德日刑法学犯罪论体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08期
6 王志强;;犯罪易感与社会弱势视角的重新犯罪实证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镇藤;傅文魁;孙辉;陈龙;冯仁强;谢佑平;陈卫东;;刑事和解的配套措施[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汤道刚;;保障刑事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3 何新泰;;刑事和解的立法根据与程序要求[J];人民检察;2009年04期
4 郦毓贝;;限制公安侦查阶段轻伤害刑事和解[J];中国检察官;2006年05期
5 谢鹏程;;刑事和解的理念与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6 孙海雄;陈然;;检察权视野中刑事和解的实体问题探讨[J];中国司法;2007年03期
7 周宝元;孙照军;;轻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J];中国民兵;2007年03期
8 ;刑事和解:违背公平还是传统理念破冰?[J];晚霞;2007年12期
9 黄琼;苗理想;;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多维透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10 樊崇义;王文生;;关于刑事和解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司法;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范业宏;纪晓慧;;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4 蓝蓝;;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的若干争点[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耿红;;浅论刑事和解在基层检察实践中的应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宁 孙敏坚;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立法[N];湖南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张宁;天津适用刑事和解机制办案415件[N];检察日报;2010年
3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熊彬 蒋晓栋;检调对接下刑事和解的选择[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阮占江 赵文明 本报通讯员 谭丽霞;“三位一体”刑事和解透明高效[N];法制日报;2011年
5 王风浪 王金宝;浅谈公诉环节的刑事和解[N];西部法制报;2008年
6 记者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法制日报;2008年
7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贵阳日报;2008年
8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方工;刑事和解应注意纠偏[N];检察日报;2008年
9 毛建华;刑事和解须坚持四项原则[N];法治快报;2008年
10 国家检察官学院 姜昕 孙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释[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叶肖华;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周亚红;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7 田小丰;论刑事和解[D];复旦大学;2012年
8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新新;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利飞;刑事和解模式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3 刘红星;刑事和解之中国化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莹;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白垒宁;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燕山大学;2010年
6 郭秀锦;刑事和解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梦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杨森;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静;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4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0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