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事诉讼中留有余地判决的反思
本文选题:留有余地 + 疑罪从无 ; 参考:《甘肃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伴随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渐加强,审判机关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案件的增多,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侦查、审判案件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近年来披露的一些冤案和错案使得大家将目光凝聚到非刑法理论上的一种裁决方式——“留有余地”的判决上。实践中司法机关为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才寻求了“留有余地”的判决这一条“夹缝中求生存”的裁判方式。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留有余地判决概念进行了论述,以及该种判决的两个模式。再通过这类判决的个案考察分析,加深读者对留有余地裁判方式的理解。笔者找出两个典型案件来突出留有余地判决的两种模式,从而反映留有余地判决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法院选择留有余地判决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第三部分针对留有余地判决的走向提出自己的建议。留有余地的判决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端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它存在的必要性。虽然在实践中真正取消这种裁判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我们仍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消除这种判决。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and the pressure of judicial organs is growing.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ases and the complex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cases make the uncertain factors of investigation and trial increase. In recent years, some unjust cases and wrong cases have been disclosed, which makes people focus on a kind of adjudication method in theory of non-criminal law, that is, "leave room" judgment.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legal effect and social effect, the judicial organ has sought the judgment of "keeping room", which is the judgment way of "seeking survival in the gap".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concept of margin decis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two models of this kind of judgment are discusse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is kind of judgment,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gin of judgment is deepened. The author finds out two typical cases to highlight the two models of margin judgment, so as to reflect the social and legal effects of the margin judgmen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court to choose the margin of judgment, including internal reasons and external reasons. The third part puts forward its own suggestions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decision with leeway. The drawback of the margin judgment gradually exposes that we have to reflect on the necessity of its existence.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obstacles in practice, we should take all kinds of measures to eliminate this kind of judgment.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庆金;关于我国实行疑罪从无原则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3期
2 秦宗文;;“疑罪”应当“从无”吗?——法治与情理视角下对疑罪从无原则的重新审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李学刚;;论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内涵及其司法运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4 周青;;坚持“疑罪从无”与处理好“民愤”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9年02期
5 陈玲;;浅谈疑罪及疑罪从无原则[J];民族论坛;2009年07期
6 陈俊洁;;“疑罪从无”司法理念探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文霞;;“疑罪从无”原则之法律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高通;;论疑罪处理原则——以疑罪从无的异化为视角[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9 欧阳习中,戴怡祥;疑罪从无原则若干问题之研究[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10 罗金昌;试探“疑罪从无”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J];检察实践;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成敏;;关于疑罪从无的逻辑[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2 沈兴政;;反思佘祥林错案 浅谈疑罪从无[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春;防范冤假错案要坚持疑罪从无[N];法制日报;2013年
2 本报评论员 李杏;疑罪从无是进步也是挑战[N];长江日报;2013年
3 烨泉;“疑罪从无”首先是文化现象[N];法制日报;2013年
4 本报首席记者 刘栋;坚守“疑罪从无”原则预防冤假错案[N];文汇报;2013年
5 肖雪慧;“疑罪从无”能让房叔解围?[N];湘声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王春霞;能否下决心坚持“疑罪从无”是关键[N];中国妇女报;2013年
7 某法院法官 倾城;“疑罪从无”的前世今生[N];长江日报;2013年
8 刘静坤;如何理解和坚持“疑罪从无”[N];人民法院报;2013年
9 吴仕春;疑罪从无的群众认同[N];人民法院报;2013年
10 汤啸天;法院贯彻疑罪从无规则的压力及破解[N];人民法院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子绚;“疑罪从无”执行之困境破解[D];山西大学;2015年
2 张凯丽;论疑罪从无—由呼格吉勒图案引发的思考[D];南昌大学;2015年
3 马惠明;念斌投毒案的法律思考[D];河北大学;2016年
4 薛青青;念斌案件刑事判决的法理分析[D];河北大学;2016年
5 刘银珊;论“疑罪从无”对错案防范的作用[D];黑龙江大学;2016年
6 韩婷梅;论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7 刘莹;论疑罪从无原则的司法适用[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赵怡虹;论疑罪从无原则的司法适用[D];黑龙江大学;2016年
9 凌珊;疑罪从无的理论与实践[D];贵州民族大学;2017年
10 刘华华;对刑事诉讼中留有余地判决的反思[D];甘肃政法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808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0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