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职务犯罪审讯“威胁、引诱、欺骗”方法的认识与把握

发布时间:2018-05-12 08:26

  本文选题:职务 + 犯罪 ; 参考:《学术论坛》2014年01期


【摘要】: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五十条"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规定,字面上给"威胁、引诱、欺骗"贴上了非法的标签,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和实践中的困惑。实际上,适度的"威胁、引诱、欺骗"方法就是审讯谋略的运用,符合职务犯罪审讯规律,也得到国内外司法实践的支持。职务犯罪审讯也不可避免"威胁、引诱、欺骗"方法,对此应该具有一定的容许度。但"威胁、引诱、欺骗"又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是刑讯逼供侵犯人权的凶器、一边是审讯谋略突破罪犯的利刃。应该抓住解决职务犯罪审讯"威胁、引诱、欺骗"问题的牛鼻子,明晰其标准和原则,给职务审讯实践一个可触摸、可感知、可把握的"度",防止其滑向刑讯逼供的边缘。
[Abstract]:Article 50 of 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trictly prohibits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and collecting evidence by threatening, luring, deceiving, and other illegal methods," literally affixing an illegal label to "threats, lures, and deceptions." It is easy to cause ambiguity in understanding and confusion in practice. In fact, the moderate method of "threat, inducement and deception" is the application of trial strategy, which accords with the law of duty crime trial and is supported by judicial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ethod of "threatening, luring and deceiving" is inevitable in the trial of duty crime, which should be allowed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reats, seduction, decept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one is the murder weapon of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and the other is the edge of trial strategies to break through criminals.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problem of "threat, inducement and deception" in the trial of job-related crimes, clarify its standards and principles, and give the practice of duty interrogation a touchable, perceptible and controllable degree to prevent it from slipping into the edge of extorting confessions by torture.
【作者单位】: 国家检察官学院广西分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学毅;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步文,刘仲秋;辩护权三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龙宗智;威胁、引诱、欺骗的审讯是否违法[J];法学;2000年03期

3 郝宏奎;侦查讯问改革与发展构想[J];法学;2004年10期

4 吴若若;;刍议审查起诉阶段中的翻供问题[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7期

5 赵桂芬;犯罪嫌疑人拒供动机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毕惜茜;;侦查讯问过程法律控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闫召华;;论拒供困局及其突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世革;;论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非语言行为[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陈国峰;;录音录像下的审讯策略探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10 陈世革;;论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非语言行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尹华蓉;;犯罪嫌疑人的获助权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开富;侦查策略正当性原理[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苏云;贿赂犯罪侦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闫召华;口供中心主义评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雪娇;侦讯程序中的人权保障[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赵慧;刑事诉讼自白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广海;论我国刑事羁押制度的缺陷及其重建[D];安徽大学;2005年

4 曾杰;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法思考[D];四川大学;2007年

5 汪启和;刑事特情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邓岩;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运用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7 程达;侦查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倪春乐;技术性侦查的认识论及其局限的克服[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磊;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李小丹;受贿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应讯心理及审讯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喜芬;;“两个证据规定”颁行背景的理论解读[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2 汪海燕;论美国毒树之果原则——兼论对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2年01期

3 谢佑平,万毅;多元与普适:刑事司法国际准则视野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重庆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4 陈虎;;程序性制裁之局限性——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的分析[J];当代法学;2010年02期

5 高咏;;程序性辩护的困境——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为切入点[J];当代法学;2012年01期

6 房保国;;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司法;2010年07期

7 房保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分析[J];中国司法;2011年06期

8 牟军;英国非法证据的处理规则与我国非法证据取舍的理性思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佘川,程辉,葛娟娟;讼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邓思清;;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康军;;刑讯逼供若干问题研究[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永祥;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在我国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治;;基于心理学的审讯方法与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2 吴茜;;宋代“情迹”审讯方法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黄进发;;贿赂犯罪侦查之审讯方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牟少华;;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收集之技巧[J];中国检察官;2009年02期

5 ;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工作流程(试行)[J];人民检察;2007年01期

6 朱红梅;夏平;邓临新;;讯问方法探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陈海潮;;反贪审讯技巧与策略探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邓启明;;慎初[J];新重庆;2008年11期

9 夏峗文;;“三个做好”凸显司法警察作用[J];人民检察;2007年10期

10 ;中国法制焦点[J];法庭内外;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志刚;;无罪推定原则在侦查阶段的适用[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2 杨先恒;;人性尊严与犯罪嫌疑人之刑事处遇[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晏虹;;关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双抢”案件的调查与分析[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戴富强;;浅议毒品案件中的证据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许象成;;投毒杀人案件的法医学鉴定[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潘峰;;论我国律师介入侦查阶段的困境与出路[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霞;王杰;;由一则案例引发的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王兆峰;高洁;;刑事律师应注意的几个民事问题[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阮海根;王仁新;张意平;彭超;;应用CHN法推断三种刑事责任年龄(附532例报告)[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长铭;;应用Phastsystem(快速电泳系统)对命案现场微量血痕进行PGM_1酶型检验一例报告[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学明;应巧妙运用贿赂案件的侦查对策[N];江苏法制报;2005年

2 樊崇义;一项有利司法公正的举措[N];人民日报;2005年

3 赵秉志 肖中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N];检察日报;2001年

4 叶琦;“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初显[N];蚌埠日报;2006年

5 韩进 本报记者  胡新平;站在百姓身边的人民警察[N];抚州日报;2007年

6 邢邦明 本报记者  张志宇;张静波:执法为兵演绎铁面人生[N];法制日报;2006年

7 林晖;认定“另有重要罪行”的标准应为逮捕标准[N];检察日报;2006年

8 梁洪邋邓彭生;广西罗城:人性化执法促嫌疑人悔罪[N];检察日报;2007年

9 刘义辉邋辜新成;委托亲友规劝他人自首可否认定为立功[N];检察日报;2007年

10 朱庆林 施源 本报记者 吕瑞东;人性化执法[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剑峰;逮捕制度新论[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彭伶;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欧阳爱辉;私人刑事调查法制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6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熊瑛;量刑视野下的立功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9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林雪标;腐败资产跨境追回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远明;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2 赵芳;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范立娜;我国犯罪嫌疑人辩护权之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玲;论刑事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亚可;心理学视角下的侦查讯问谋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阮露玫;论审查起诉阶段犯罪嫌疑人知情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申玉军;论我国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D];苏州大学;2006年

8 张霁霖;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范慧慧;论逮捕必要性[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静;侦查阶段告知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87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