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检信访工作机制之探析
本文选题:指定居所 + 监视居住 ; 参考:《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摘要】: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完善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规程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制度机制。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呈高发和多元态势,涉检信访案件日益增加。面对涉检信访案件办理工作中的难题,不仅应当探索从体制设计上根本解决问题,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涉检信访案件在法治的框架内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得到解决。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比较积极的回应。为了更好地以学术之力审时度势促进司法改革特别是检察改革,本刊编辑部以《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与诉讼监督制度的完善》为总标题进行专题研究,试图从现代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手,就我国诉讼活动监督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本刊之立场。
[Abstract]: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vised ru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of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trial) have improved the system of designated residence surveillance and residence, but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many drawbacks in the specific operating rule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our country i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high and pluralistic, and the cases involving prosecutors' letters and visits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handling cases involving prosecutors' letters and visits, we should not only explore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system design, but also further improve the working mechanism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solution of the cases involving prosecutors' letters and visit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fully explore this problem, our editorial department specially invited a group of experts to carry out a special study on this issue, and some scholars who have been studying this problem have received a more positive respons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judicial reform, especially the procuratorial reform, with academic efforts to judge the situatio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our journal conducted a special study under the general heading of "the perf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Litig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judicatu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supervision of litigation activities in our country. In line with the attitude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s long as the journal's contributions to invited exper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sual academic norms, regardless of the academic views expressed, all views on this topic do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the journal.
【作者单位】: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钱云灿;;涉检信访问题工作机制探微[J];法学杂志;2010年06期
3 秦新承;;涉检信访终结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1年S1期
4 刘保玉;周玉辉;;论安宁生活权[J];当代法学;2013年02期
5 尹伊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被害人补偿制度[J];人民检察;2006年17期
6 柯汉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涉检信访工作[J];求是;2011年09期
7 薛丽;薛培君;;六个方面加强涉检信访工作[J];人民检察;2010年21期
8 牛学理;;推行双向承诺工作机制 及时化解涉检信访[J];人民检察;2008年10期
9 徐金模;;涉检信访矛盾排查处置途径[J];人民检察;2012年02期
10 周利;何辉;;控申检察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琨钰;;完善刑事被害人人身损害救济制度的探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任瑞兴;;涉诉信访与法治的中国路径——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3 李小萍;;论法律效力的形成机制——以哈贝马斯的法律有效性理论为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叶国平;;《正义论》中程序正义理论的一个研究提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汪厚冬;;实践VS理论:《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济制度之路径选择[J];研究生法学;2009年05期
6 申小红;唐淑艳;;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理论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7 龙世发;;法律事实的层次——基于司法过程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陈慧慧;;权威的解释与解释的权威——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秩序的和平革命延展至法律解释共同体的司法姿态[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0年00期
9 冯健鹏;;如何令看不见的东西能够被看见——读《看不见的宪法》[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1年00期
10 熊云辉;;论大案的判决模式[J];法律方法;201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樊圣军;;穿行于规范与僵化之间——论行政裁量权的过度规则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2 王学辉;;超越程序控权论——交往理性下的行政裁量程序[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杜雄柏;梁明晔;;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犯罪学根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杜雄柏;梁明晔;;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5 雷虹;;论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莹莹;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明;农民权利保护视野下的土地征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尹华蓉;论亲告罪的合理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赵立伟;正当性:对昂格尔理论的一种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吴彦;法、自由与强制力[D];吉林大学;2012年
7 吴淼;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蕾;论一种作为人权的财产权[D];吉林大学;2006年
9 季涛;法律之思[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任瑞兴;诉权的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辉辉;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付翠暖;关于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天送;犯罪被害人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海霞;论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理论[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颜;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华;刑事程序不正义论[D];西南大学;2011年
7 黄丹;法院调解制度的法理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钊;超越现代法的合理性危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家相;我国诉权发展及问题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杨铮;正当程序的运作[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隐私权篇(中)[J];比较法研究;2009年01期
2 彭大为;;相邻不可量物侵害的法律规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孙笑侠;法律程序剖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6期
4 冯象;正义的蒙眼布 政法笔记Ⅱ[J];读书;2002年07期
5 范愉;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法律适用;2005年02期
6 王利明;;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J];法学家;2012年01期
7 孙笑侠;两种程序法类型的纵向比较——兼论程序公正的要义[J];法学;1992年08期
8 杨开湘;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判断与选择[J];法学;1993年11期
9 龙婧婧;;涉检信访之宪政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刘庆辉;相邻安宁权论[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元明;[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乐坤;论精神安宁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卉;马志军;;检察机关优化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的方案设计探悉——以控告申诉检察环节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2 杨秀莉;;人大监督与诉讼监督的关系之辨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34期
3 王志国;;诉讼监督的理论与实践——“2010诉讼监督论坛”综述[J];法学杂志;2010年11期
4 慕平;;新时期首都诉讼监督工作的科学发展[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吕连萍;玄金华;;刑事诉讼监督工作问题与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6 邱兴隆;还程序以正义──刑事司法的误区(五)[J];中国律师;1999年11期
7 陈静芳;;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应予废除[J];人民司法;2007年17期
8 缪世淮;;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适用于哪些人?[J];现代法学;1980年04期
9 吕昌燕;;关于监视居住场所问题的立法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10 ;此种情况如何计算期限[J];人民公安;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爱丽;张淼;;在公诉部门设立诉讼监督工作组的思考[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苗生明;韩哲;;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优化配置的基本问题[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王衍坦;姜成文;;改革管理手段 完善工作机制 切实增强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工作——取消行政审批许可后加强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思考[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4 张福建;;职工培养的工作机制亟待更新——关于基层站段职教工作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家礼;;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工作机制的建设研究——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工作机制的案例分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6 王伟;;试论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的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杨彦明;;推行“防瘫预警工作机制” 提高村级党组织执政能力[A];“创新领导科学 增强执政能力”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8 苗金明;冯志斌;周心权;;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制度工作机制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冯卫国;于阳;;延安市问责问廉问效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交流材料之六 “三问”工作机制——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廉政建设新模式[A];延安市问责问廉问效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艳菊;;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实践与探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颖;进一步完善诉讼监督机制[N];江西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庄永廉 赵晓星 通讯员 杨永浩;专家学者多视角研讨诉讼监督[N];检察日报;2010年
3 记者 郑颖 通讯员 周立平;我省诉讼监督能力不断增强[N];江西日报;2010年
4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肖声;强化诉讼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N];辽宁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赵铁龙 刘键;“要不断强化诉讼监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N];检察日报;2011年
6 记者 刘键;监督有成效 人大更支持[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黄世钊 杨华;加强改进诉讼监督 提升执法公信力[N];广西法治日报;2011年
8 扬中市检察院 包信东;构建化解矛盾的诉讼监督新模式[N];江苏法制报;2011年
9 天津市南开区检察院检察长 高振江;让强化诉讼监督总在进行时[N];检察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郑赫南 赵晓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听取诉讼监督工作报告[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茂宝;监视居住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煜华;论侦查权的宪法控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3 童晓阳;电网广域后备保护多Agent系统信息模型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剑峰;逮捕制度新论[D];吉林大学;2013年
6 陶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杨铭;基于车辆定期检验平台的运输量统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袁劲秋;我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梁鑫;膜受体之间协同性与信号传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华娟;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D];广东商学院;2013年
2 曲岩;论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完善[D];辽宁大学;2013年
3 谢菲;我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4 曹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窦克平;监视居住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李超祥;监视居住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丁莉;我国监视居住制度之理性思考[D];湘潭大学;2013年
8 刘冬;监视居住制度实证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常明辉;监视居住制度完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杜红翠;监视居住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2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193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