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新刑诉法和解程序的纠纷解决属性

发布时间:2018-06-16 11:59

  本文选题:刑事诉讼 + 平和司法 ; 参考:《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4期


【摘要】:刑事案件是纠纷的一种特殊形式,并非所有刑事案件均必须采取落实刑罚权的方式解决。协商性司法作为一种可移植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具有保护被害人权益、恢复受损社会秩序的特点,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一定范围内刑事纠纷的平和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刑事和解是协商性司法理念与我国实践结合后本土化的产物,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此进行了立法确认。刑事诉讼的解纷属性考察应以纠纷解决为视角,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制度设计以实现在刑事诉讼中纠纷的平和解决。
[Abstract]:Criminal case is a special form of dispute, not all criminal cases must be solv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ing penalty right. As a transplantable way to resolve criminal disputes, the consultative just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and restoring the damaged social order, whi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riminal disputes in a certain rang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in our country.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the result of localization after the consultation judicial idea i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2013, it has been confirmed by legisl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of resolving dispute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should take the dispute resolution as the angle of view, and on this basis, carry on the accurate system desig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dispute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镇藤;徐志涛;薛二涛;;平和司法: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关于平和司法理念与实践的调研报告[J];政法论丛;2007年04期

2 卞建林;封利强;;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J];政法论坛;2008年06期

3 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中国法学;2003年06期

4 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军;李延奎;;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李震;;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根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万志鹏;;没收财产刑废止论——从历史考察到现实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6 兰琴;;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杜菊;刘红;;人格导入刑法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彭新林;;论前科消灭制度的正当性根据[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9 姜敏;;理性诘问: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钱买刑”[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10 王志祥;张伟珂;;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正当性探究[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吴飞飞;;刑事和解与检察职能[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叶祖怀;;宽严相济视野下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彭旭邦;;刑事和解不起诉范围的构想[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媛媛;;未成年犯罪处遇与刑事和解立法——从董必武立法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金刚;量刑情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于雪婷;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陈凤超;现代刑事司法正义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涛;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曹刚果;刑事诉讼契约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华英;论刑事和解中的调解人[D];湘潭大学;2009年

5 李婷;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申燕;论刑事和解的检察监督[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辉;恢复性司法实务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季元强;论轻伤害案在检察环节适用调解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莉;关于甘肃省法院适用非监禁刑的调研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刘正海;论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2 陈玉范,屈广臣;“私了”问题的法律思考[J];当代法学;1995年01期

3 陈卫东;;谈谈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行和解[J];法学杂志;1986年02期

4 罗结珍;;法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调解与刑事和解[J];法学杂志;2008年03期

5 左卫民,朱桐辉;谁为主体 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J];法学;2002年07期

6 周成泓;司法主体性理念探析——以民事司法制度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丹尼尔·W·凡奈思,王莉;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凌梅;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现代法学;2001年01期

9 唐力;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兼论“以当事人为本”之诉讼构造法理[J];现代法学;2003年05期

10 伯恩特·许乃曼,王秀梅,杜澎;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建民;[N];法制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明;;新西兰家庭会议制度之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以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为视角[J];求索;2009年05期

2 余茂玉;;论量刑程序的协同性[J];法律适用;2010年04期

3 魏琳;;刑事和解制度初论——以刑事犯罪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4 刘用军;;谈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J];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赵熙;;关于以契约方式解决刑事纠纷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董士昙;;建构我国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7 刘桃荣;;以被害人为视角论刑事和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学习月刊;2007年24期

8 张元鹏;;刑事诉讼中的和谐价值初探[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李洪江;;刑事和解应缓行[J];中国检察官;2006年05期

10 李秀芳;;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聚荣;王鹏;;试论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职能定位——以山东省检察机关的实践探索为基础[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刘志成;;检察权:刑事和解的法律保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4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贺恒扬;刘路阳;;加强检察监督实现刑事和解的价值回归[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叶祖怀;;宽严相济视野下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飞;;试析刑罚权国有性面临的挑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9 彭旭邦;;刑事和解不起诉范围的构想[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坚 陈海燕;金融犯罪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上)[N];上海金融报;2011年

2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孟粉;重大案件适用和解与一般案件应有所不同[N];检察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松 黄洁;和解案件当事人服判率超98%[N];法制日报;2009年

4 武汉大学刑法博士生、郑州大学教授 刘德法;和谐社会下的刑事和解制度[N];郑州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宁 通讯员 廖远哲 钟晓利;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N];湖南日报;2010年

6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人民检察院 王志凯;只赔偿不认罪不属刑事和解[N];检察日报;2011年

7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方工;刑事和解应注意纠偏[N];检察日报;2008年

8 刘承韪 吴宏耀 于志刚 高仰光 刘飞 俞飞 李居迁;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追问[N];法制日报;2009年

9 记者 刘立纲;桓仁试水轻罪“刑事和解”[N];辽宁日报;2009年

10 张春萍;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基础浅谈[N];江苏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谢协昌;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吴光升;刑事诉讼程序的人性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叶肖华;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8 周亚红;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田小丰;论刑事和解[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文庆;我国确立刑事和解制度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张校亮;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谢焕;论刑事和解在死刑中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白垒宁;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燕山大学;2010年

5 张伟;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0年

6 宋玉婷;论中国刑事和解的实践与制度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曹玉峰;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及其适用[D];兰州大学;2010年

8 牛新新;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利飞;刑事和解模式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10 刘红星;刑事和解之中国化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6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26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4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