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审级模式视角下的二审攻击防御方法失权

发布时间:2018-06-17 07:50

  本文选题:攻击防御方法 + 失权 ; 参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民事诉讼中攻击防御方法的失权关系到实体真实与程序效率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其贯穿了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我国立法通过举证时限制度对一审和二审进行了笼统的规制,不仅遗漏了主张层面的攻击防御方法,更忽视了不同审级中失权效果的区别。从审级视角出发,在不同的上诉审理模式下,二审攻击防御方法失权的严格程度互有差异。二审攻击防御方法的失权不仅是诉讼促进义务的要求,更与一审程序的充实程度息息相关。我国立法应当以一审与二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从制度体系以及配套规则方面优化对二审攻击防御方法失权的规制。
[Abstract]:The loss of the right to attack defense method in civil litiga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nflict and balance between substantive reality and procedural efficiency, which runs through all stages of the proceedings.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regulates the first instance and the second instance in a general way through the system of the time limit of proof, which not only omits the defensive methods at the claim level, but also igno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effect of the loss of power in different trial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ial level, under different appeal hearing modes, the degree of strictness of defense method of second instance attack is different. The loss of right of defense method of second instance attack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litigation promotion obligation,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richment of the procedure of first instance.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instance and the second instance and optimize the regulation of the method of defending the second inst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and supporting rule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迈向制度理性的民事庭审阶段化构造研究”(项目号15XFX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贤华;;答辩失权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2 何颂;;引入答辩失权制度的理性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齐雪云;单美玉;;论答辩失权制度[J];商品与质量;2010年S6期

4 王琦;;答辩失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刘翔光;;据失权与有偿补证[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21期

6 杨光;答辩失权之建构[J];政法学刊;2004年01期

7 金永恒;关于我国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王茂兵;;论答辩失权制度[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刘显鹏;;我国台湾地区当事人失权制度之检视与借鉴[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曹志勋;;论普通程序中的答辩失权[J];中外法学;201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曹家东;我国民事诉讼中答辩失权制度的设想[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本版编辑 张娜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刊;我国民事诉讼不宜引进“答辩失权”[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答辩失权是大势所趋[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芳;论立案登记制背景下答辩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2 杨坤;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答辩失权制度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6年

3 罗诚;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

4 刘锦龙;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于t;当事人程序违法责问失权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密;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鲁芳芳;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曙;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研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陈玲;论民事诉讼中的答辩失权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徐泽;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0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30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0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