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和解的历史渊源探究
本文选题:刑事和解 + 历史渊源 ; 参考:《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近年来,刑事和解制度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刑事和解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从原始社会的习惯法到封建社会的宗族家法,刑事和解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通过发掘和阐释这些传统,可以为我国现时代的刑事和解制度提供更多的本土思想资源的积淀与滋养,以及理论上的支撑。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we can find that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s not a new thing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customary law of primitive society to the clan law of feudal society,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has a special historical origin in our country. Through exploring and explaining these traditions, we can provide more local ideological resources accumulation and nourishment, as well a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in the present era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2009年中国行为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刑事和解制度及办案规范研究”(项目编号(2009)学研02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田成有;中国农村宗族问题与现代法在农村的命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J];人民检察;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强昌文;;个体主义伦理观与权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毕涛;;论中国古代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5 范浩星,朱亚宗,刘戟锋;传统伦理悲剧性解析与当代中国伦理的重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蒋娟;;刑事和解与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刘兵;凌晓明;;诉调对接的运行及其社会效果[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郭新建;;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9 唐茂林;;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型——以纠纷解决的成本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10 赵霞;;“三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乱象与价值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经济学思想研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顾建娣;;淮北的宗族与捻军的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7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方然;;小额经济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Cox比例风险模型为依据[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10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青;温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蒋铃;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严志伟;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湘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春明;;浅议刑事和解制度在藏族地区的适应[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5期
2 王淼;;浅析刑事和解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3 赵丹;杨修庚;;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解读[J];法学杂志;2009年06期
4 万毅;;刑事和解制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反思——以刑事诉讼“习惯法”为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赵琪;邓建民;;乡村地区刑事和解探析——以四川石棉彝族地区为例[J];河北法学;2010年01期
6 宋镇藤;傅文魁;孙辉;陈龙;冯仁强;谢佑平;陈卫东;;刑事和解的配套措施[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汤道刚;;保障刑事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5期
8 何新泰;;刑事和解的立法根据与程序要求[J];人民检察;2009年04期
9 郦毓贝;;限制公安侦查阶段轻伤害刑事和解[J];中国检察官;2006年05期
10 谢鹏程;;刑事和解的理念与程序设计[J];人民检察;2006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国;;浅谈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欧丹;;农村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课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范业宏;纪晓慧;;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4 郭勇;刘小荣;;浅析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5 蓝蓝;;刑事和解制度实施中的若干争点[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6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侯明哲;;从民生视角谈刑事和解制度[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耿红;;浅论刑事和解在基层检察实践中的应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宋聚荣;王鹏;;试论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职能定位——以山东省检察机关的实践探索为基础[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宁 孙敏坚;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立法[N];湖南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张宁;天津适用刑事和解机制办案415件[N];检察日报;2010年
3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熊彬 蒋晓栋;检调对接下刑事和解的选择[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阮占江 赵文明 本报通讯员 谭丽霞;“三位一体”刑事和解透明高效[N];法制日报;2011年
5 王风浪 王金宝;浅谈公诉环节的刑事和解[N];西部法制报;2008年
6 记者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法制日报;2008年
7 李松 黄洁;刑事和解不是“花钱买刑”[N];贵阳日报;2008年
8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方工;刑事和解应注意纠偏[N];检察日报;2008年
9 毛建华;刑事和解须坚持四项原则[N];法治快报;2008年
10 国家检察官学院 姜昕 孙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释[N];人民法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叶肖华;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周亚红;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王守安;检察裁量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7 田小丰;论刑事和解[D];复旦大学;2012年
8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王文生;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新新;浅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利飞;刑事和解模式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3 刘红星;刑事和解之中国化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王莹;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白垒宁;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燕山大学;2010年
6 郭秀锦;刑事和解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梦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杨森;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静;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7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067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