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司法证明模式:样态、逻辑与转型

发布时间:2018-10-09 16:03
【摘要】: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属于"新法定证明模式",强调证据链条形式上相互印证,遵循线形诉讼结构的单向思维,呈现"新整体主义证明"之端倪,可以概括为"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刑事司法证明模式与刑事诉讼模式存在共振关系,其生成逻辑未走出传统诉讼文化之窠臼,亦未能挣脱行政化与非专业化之束缚。借助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对刑事司法证明模式进行评价,可以在"活法"与"死法"间作出判断,在"公正"与"效率"间作出抉择。模式转型之际,需要保持开放的话语姿态,但也不必以域外为样本亦步亦趋,而应聚焦中国问题,建构"以证据裁判为主、自由心证为辅"的中国模式。
[Abstract]:The mode of criminal judicial proof in our country belongs to the "new legal proof mode". It emphasizes that the chain of evidence verifies each other in form, follows the unidirectional thinking of the linear litigation structure, and presents the clue of "new holism proof". It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proof mode of integralism centered on confirmation". There is a reson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 of criminal judicial proof and the m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 logic of its formation has not been out of th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litigation culture, nor has it been able to break free from the shackles of administrative and non-professional. With the help of sociology of law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aw and economics, we can make a judgment between "living law" and "death law" and make a choice betwee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by evaluating the mode of criminal judicial proof. At the time of mode transformation, we need to keep an open discourse posture, but we should focus on China's problems and construct a Chinese model of "the evidence judgment is the main, the free mind evidence is the secondary".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基金】: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2R408034)资助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高鸿钧;冲突与抉择:伊斯兰世界法律现代化[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2 约翰·J·凯博思奇;封利强;;证据法典化、统一立法与分别立法[J];证据科学;2008年02期

3 吴洪淇;;证据科学的走向:国际视野与中国语境——对证据问题研究领域的初步分析[J];证据科学;2009年04期

4 万毅;;“全国首例非法证据排除案”法理研判[J];证据科学;2011年06期

5 韩旭;;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的转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谢澍;;认真对待证据裁判——以张辉、张高平案为样本的分析[J];东方法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海燕;张小玲;;刑事诉讼效率与刑事证据立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方潇;;法律与信仰:天学视野的古今之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颜良伟;;冲突与协调:民事抗诉中检法关系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8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王圣扬,李生斌;中外公诉裁量制度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早春;徐瑾;倪培兴;;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问题刍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利兆;;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杨平;罗浩海;;相对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余辉胜;;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云平;任海新;;完善自侦工作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尹畅;;试论刑事二审抗诉监督的难点及创新监督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的实现路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秦玉娈;袁辉;唐芳;;和谐社会下如何树立国人的法律信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10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罗辉;西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曹文娟;我国农民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玲;刑事司法中职权配置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窦会静;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魏巍;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救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兰·沃森,贺卫方;法律移植论[J];比较法研究;1989年01期

2 安·塞德曼,罗伯特·В·塞德曼,赵庆培 ,潘汉典;评深圳移植香港法律建议[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3 J.H.梅里曼,D.S.克拉克,L.M.弗里德曼,俗僧;“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特性[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4 奥·凯恩-弗伦德,贺卫方;比较法与法律移植[J];比较法研究;1990年03期

5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6 万毅;;论瑕疵证据——以“两个《证据规定》”为分析对象[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7 陈瑞华;;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法商研究;2012年01期

8 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9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10 龙宗智;;“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J];法学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案规则[J];人民检察;2009年06期

2 汪建成;何诗扬;;刑事推定若干基本理论之研讨[J];法学;2008年06期

3 纪格非;;边沁证据法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6期

4 黄维智;;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三项基本原则[J];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5 吴洪淇;;证据科学的走向:国际视野与中国语境——对证据问题研究领域的初步分析[J];证据科学;2009年04期

6 吴东良;;浅析刑事诉讼中的证据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7 张铮;;论司法证明的性质[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江雯斐;;交通肇事案件与刑事和解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9 吴羽;;台湾地区强制辩护制度述评[J];法治研究;2011年11期

10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J];人民司法;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琳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徐光岩;;关于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检察机关职权修改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黄玉华;陈贞;;对量刑辩护的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张金阳;;论公诉人在刑事诉讼法庭上如何正确处理与律师、法官的法律关系[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6 马楠;;公诉案件简易程序法律制度改革与适用机制完善——以社会矛盾化解为视角[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计划;;刑事抗诉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袁红兵;;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审判者的诉讼职能[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9 郭祖祥;何道勇;;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及其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10 龚培华;秦新承;;检察环节律师辩护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英辉 罗海敏;刑事诉讼法:哪些地方需要完善[N];检察日报;2005年

2 裴智勇;刑事诉讼法 再修改前瞻[N];人民日报;2004年

3 陈光中;关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几点思考(上)[N];检察日报;2003年

4 ;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的通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N];检察日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颜牛;绿大地案还藏着什么秘密[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杨文浩;从12到24,立法在博弈[N];法制日报;2011年

8 黄庆畅 李想;12小时与24小时:拘传时限的利弊权衡[N];人民日报;2011年

9 赵晓辉 颜牛;绿大地案审理究竟在遮掩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袁远;约束不严的监听会变成魔鬼[N];黄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塔娜;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封利强;司法证明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4 郑未媚;自由心证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王芳;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D];山东大学;2012年

7 宋志军;刑事证据契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温建辉;率性犯罪罪过情感的证明[D];湘潭大学;2009年

10 詹俊辉;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及其实现[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亚敏;论刑事诉讼法中证据裁判原则[D];安徽大学;2011年

2 成荔;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王林;刑事诉讼证明模式及其本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苏龙安;论刑事诉讼法的解释[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阮梦凡;司法证明中的概率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祝丹;刑事诉讼法宽容伦理观及其实现[D];湘潭大学;2013年

7 李阳;论刑事证据裁判原则[D];山西大学;2012年

8 张睿;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宪法学评述[D];重庆大学;2012年

9 林长华;我国刑事证据裁判原则的程序性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郑飞;威格莫尔司法证明科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59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259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f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