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我国民诉法中人民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研究——以协同主义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11-13 06:52
【摘要】:我国民诉法第六十五条虽然是为完善举证时限制度而制定,但是实际上也起到了明确划分在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关于案件事实的探知和解明的权限的功能。这种权限的划分符合协同主义的理念与基本内容,相应地,人民法院承担了证据提供的释明职责,当事人了承担诉讼促进义务。据此,在有限司法资源的客观现实中,两者共同推动民事诉讼过程中案件事实的发现,追寻实体正义的实现。
[Abstract]:Although Article 65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of our country is formulated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time limit of proof, in fact, i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clearly dividing the authority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people's court to discover and reconcile the facts of the case. The division of the authority accords with the idea and basic content of synergists. Accordingly, the people's court assum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evidence, and the parties undertake the obligation of promoting litigation. Therefore, i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limited judicial resources, both of them promote the discovery of the facts of cases in the process of civil litigation and pursue the realization of substantive justi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2004年06期

2 肖建华;李志丰;;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江伟;刘荣军;;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J];法学家;1999年03期

4 熊跃敏;张伟;;民事诉讼中的协同主义:理念及其制度构建[J];法治研究;2012年01期

5 张卫平;;民事诉讼“释明”概念的展开[J];中外法学;2006年02期

6 田平安,刘春梅;试论协同型民事诉讼模式的建立[J];现代法学;2003年01期

7 唐力;辩论主义的嬗变与协同主义的兴起[J];现代法学;2005年06期

8 王福华;;民事诉讼协同主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J];现代法学;2006年06期

9 熊跃敏;;辩论主义:溯源与变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分担的再思考[J];现代法学;2007年02期

10 李浩;;民事判决中的证据失权:案例与分析[J];现代法学;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萍;民事诉讼集中审理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永宽;;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废除——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吴建农;民事诉讼代理制度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蔡婧;;论民事简易程序的现状与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4 肖建华;陈琳;;法官释明权之理论阐释与立法完善[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5 张妍;;法官释明权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尹腊梅;;抗辩权的法官释明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6年05期

7 肖建华;李志丰;;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杨春华,侯茜;论重塑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赵信会;论民事诉讼事实认定的双重性——兼与认识论、价值论商榷[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刘海蓉;周维珩;;农民工在诉讼中的困境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邱晓虎;李砚;;论民事诉讼中不当释明问题[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德敏;;论我国行政诉讼指导制度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郑国美;李钢;;能动司法视野下的中国法官角色定位之我见——兼论角色异化与能动过度的反思与规制[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6 邹碧华;王建平;陈婷婷;;“要件事实”框架内法官释明路径之建构[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7 沈君;潘华明;;对话与沟通:我国民事诉讼庭审小结制度的构建[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8 张爱云;;沟通与对话:民众诉求的理性回应——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演进回望与进路前瞻[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刘雪峰;;让公正以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以公共案件中公众司法参与为中心的探讨[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淑健;民事抗辩权及其基本规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黄娟;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5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刘春梅;自由心证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张珉;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t;当事人程序违法责问失权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郭元峰;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皇甫东;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良玉;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蔡爱玲;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法官释明权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王改霞;论我国民事诉讼释明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慧斌;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之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恩正;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挺;我国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谢瑾;论法官询问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章武生,杨严炎;德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之评析[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3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法院的释明:法理、规则与判例——以日本民事诉讼为中心的考察[J];比较法研究;2004年06期

4 柯阳友,吴英旗;民事诉讼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肖建华;李志丰;;从辩论主义到协同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陈雪萍;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权利滥用之制约[J];当代法学;2002年08期

7 韩波;;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J];当代法学;2009年05期

8 王福华;两大法系中诉之利益理论的程序价值[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9 叶自强;民事诉讼观念的变革及其实现机制——从敌对的诉讼斗争到比较公平的论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洪德琨;;走向中和的民事诉讼模式论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在我国的构建[J];法律适用;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徐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孟炎;民事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林祈福;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理论发展与释明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晓荷 ;争点整理程序论[D];苏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金华,金成富;自治与权威: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价值机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唐力;;事实探知:当事人对论构造的法理分析——以裁判形成过程中当事人程序权的保障机制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3 李艳霞;从起诉条件看对当事人起诉权利的保护[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程子刚;;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制与社会;2013年20期

5 王丹;民事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与法院作用的分担[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唐力;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兼论“以当事人为本”之诉讼构造法理[J];现代法学;2003年05期

7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8 侯永宽;;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废除——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9 吉玉泉;;诉讼关系模式的转换与律师费用转付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兼述当事人主义诉讼关系模式下律师的功能、地位[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J];外国法制史研究;200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袁红兵;;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审判者的诉讼职能[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2 赵允玲;;当事人处分权和辩论权与法院审判权之间的互动关系[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饶艾;曾红宇;;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判例法[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4 周伟;;论民事司法中的程序协商——以弥合审判公正感差异为视角[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5 宣锦虹;谭云;;坚守与前行:法官角色的职业化定位——以2012年度全国法院部分优秀法官为分析样本[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6 单云娟;周立;;能动司法背景下的民商事案件争点整理技术方法分析——以保障审判权有效运行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岳;;民事审判权缺位的程序性规制——“不予处理”式判决的实证考察和规范化思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玲;当事人自主权与法官程序控制权的平衡[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韩元恒 丁力辛;一切为了人民[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晏向华;诉讼制度:符合国情才是最好的[N];检察日报;2004年

4 孙永全;试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沉默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 邵泽毅;九步走来天地宽[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常旭日;为促进山西改革开放提供司法保障[N];中国贸易报;2008年

7 刘立霞;证据交换立法尚需细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8 黄长营;美国法院的审判效率[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张家慧;话说和谐司法[N];法制日报;2007年

10 王琦;诉讼:对抗还是合作?[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杨艺红;诉讼突袭及其法律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崔婕;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4 朱福勇;论民事法官能动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郑素一;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D];吉林大学;2010年

6 张嘉军;民事诉讼契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志勇;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武汉大学;2004年

2 邓继好;当事人取证的程序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陈建斌;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平等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元峰;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孔令营;论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宇凤丽;论民事诉讼上的自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周和凤;论涉他利益自认行为的效力[D];复旦大学;2008年

8 何庆玲;论民事自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春;当事人收集证据权利的程序保障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赵子龙;论自认制度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28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328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8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