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藏族“说事”与刑事和解:一个法文化本相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9-04-08 20:42
【摘要】:“藏族“说事”(■)以“和合”观念为依托,奉行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观;肇自西方的刑事和解则深受“理性主义”观照,倡导恢复正义与平衡理念。两者在制度设计、功能取向上的类似不能掩盖其背后的法文化蕴涵差异。但在藏区这一特殊地理文化空间内,刑事和解与“说事”在价值蕴涵上具有可沟通性与缓解基层司法困境、提高犯罪治理水平的互补性,两者具备整合的制度与观念基础。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armony", the Tibetan "saying things" () pursues the values of pragmatism and humanism, while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is considered by the "rationalism" and advocate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alance. The similarities in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can not hide the difference of legal culture behind them. However, in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space of Tibetan area,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saying things" can be communicated, alleviate the judicial dilemma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enhanc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level of criminal governance. The two have an integrated system and conceptual basis.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藏区非常规性纠纷研究”(项目编号:14CMZ009)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甘青川藏族部落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XJC850004)阶段成果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艺工;张鹏飞;;西部开发语境下的藏族部落习惯法——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3期

2 王海聪;;以刑事和解方式推进藏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以果洛藏族习惯法中的“赔命价”“赔血价”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苏永生;;中国藏区刑事和解问题研究——以青海藏区为中心的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6期

4 曾令健;;纠纷解决仪式的象征之维——评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之林》[J];社会学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敏;;理性诘问: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钱买刑”[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2 刘东根;恢复性司法及其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借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梅胜;;刑事和解理论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冲突及平衡[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4 勉卫忠;;寺院城镇的兴起及其功能[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年02期

5 三木才;;关于“苯神血祭”仪轨与都兰吐蕃古墓——吐蕃殡葬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3期

6 郭锐林;;论刑事和解的理念基础[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7 赵琳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和解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8 章华峰;;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桑爱英;;对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10 张明友;钟德刚;朱德林;;轻微刑事案件开展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生;周庆峰;;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叶祖怀;;宽严相济视野下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9 曾现江;;嘉绒研究综述(初稿)[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10 张雪慧;;明代藏区施政及其对藏族社会之影响[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6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姜涛;刑事程序分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曹刚果;刑事诉讼契约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婷;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检察工作[D];苏州大学;2010年

5 曹玉峰;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及其适用[D];兰州大学;2010年

6 翟海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慧玲;故意伤害罪认定及量刑中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正海;论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柏莉;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韩孔林;刑事和解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2 张建伟;新法律经济学:理论流派与反思性评论[J];财经研究;2000年09期

3 朱颖俐;私了协议法律效力的确认[J];当代法学;2003年07期

4 张旭;蔡一军;;恢复性司法践行理路探析——以欧洲的实践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7年04期

5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陈兴良;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陈晓明;;修复性司法——一种刑事司法的新模式[J];福建法学;2007年01期

8 马静华;罗宁;;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陈晓明;林勇;;修复性司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路径[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秀群;;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蒋安杰;[N];法制日报;2005年

2 初殿清;[N];检察日报;2007年

3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最高人民法院 奚玮邋江显和;[N];检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晖;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许道敏;民权刑法论[D];北京大学;2001年

4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年红;;刑事和解限制论[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2 李远桃;;论刑事和解应当慎行[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1期

3 宋英辉;;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与辩证考量[J];人民检察;2008年24期

4 张健英;;“刑事和解”及其社会效应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5 王瑞君;;刑事和解:人本主义的对话型和解[J];齐鲁学刊;2008年03期

6 龚永强;张亚力;贾永强;;检察视野下刑事和解的理论与实践[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7 于志刚;;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追问——中国政法大学首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观点综述[J];政法论坛;2009年05期

8 谭泽林;赵秋生;;我国刑事和解实施中的问题与相应实体、程序法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9年09期

9 王涛;刘晓;;论刑事和解的本土化与制度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张文雯;;浅析我国刑事和解之制度因素[J];中外企业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道刚;;救助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赵凤祥;刘昊;;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分析[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3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周娅;姚石京;;刑事和解之内涵探析与价值定位——刑事被害救济的新思维[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勇;刘小荣;;浅析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6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易珍荣;;刑事和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方式[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胡锦萍;;论刑事和解在我国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乐绍光;苟红兵;;刑事和解原则下的检察权能重构[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甄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国的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璐 郭玺;刑事和解 恢复被犯罪破坏的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丁国锋;无锡出台刑事和解工作意见[N];法制日报;2007年

3 陆曙光邋吴海研 记者 丁国锋;轻微刑案方可刑事和解[N];法制日报;2007年

4 李青;永丰检察院尝试刑事和解引发争议[N];法制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何淼玲 通讯员  张吟丰 实习生 秋静;省会首例刑事和解目击记[N];湖南日报;2006年

6 何淼玲 通讯员  苗霞;刑事和解: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利器[N];湖南日报;2007年

7 见习记者 刘坷;我省出台刑事和解规定:轻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N];湖南经济报;2006年

8 罗欣;刑事和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本土化探索[N];检察日报;2006年

9 黄建良;以刑事和解促社会和谐[N];检察日报;2006年

10 何书生;刑事和解利于当事人权益双向保护[N];检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建辉;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周凯东;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辉;刑事和解制度探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刚;论刑事和解模式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3 郭小峦;中国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伟;刑事和解的功能与价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齐帅;刑事和解与重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曲晓丽;试论刑事和解及本土化构建[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绍钧;论刑事和解[D];山东大学;2009年

8 曾锋;中国刑事和解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刘政宁;刑事和解的几个相关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10 郑琦;论刑事和解及其制度设计[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4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454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e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