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审判中心背景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14:01
【摘要】:随着司法改革逐步推进,审判中心地位确立后,社会各界对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保障司法公正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被更多人所关注。证人出庭被视为实现庭审实质化,确保以审判为中心的核心要件。庭审的目的是作出公正的裁判,法官作出公正裁判的前提是具有充分且真实的证据。言辞证据大多为直接证据,往往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所以对言辞证据的质证就尤为重要。近年来,在诉讼改革的背景下,虽然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逐年增长,但相对每年刑事案件办案数量而言,仍然仅占极少数。如何提升证人出庭率,破解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前法学界对如何充分运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也做了许多针对性的研究及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时,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随着《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近年来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状况在司法实践中也有改善,但从实践来看,仍远未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证人出庭作证率过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无法充分适用这严重限制庭审诉辩双方的质、辩权利,使法官无法直观的把握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庭审中心制度价值难以彰显。有效的实践来自充分的理论指引,因此,继续深入研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根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司法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中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除了引言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揭示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审判中心制度的意义。所谓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涉案事实向法庭进行陈述,并接受控辩双方质证的活动过程及其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原则、规则与相关配套体系在宏观上的集合,它是刑事诉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院明查明法律事实、确定裁判结果等均具有重大影响。该制度具有鲜明的事后性、身份性等诸多法律特征,具有影响案件程序走向与实体认定的重要力量,其实施过程涉及直接言辞原则与证据效力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诸多法学理论,有助于平衡诉辩双方审判地位,实现程序与实体公正,提升司法权威。第二部分是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证人作证制度的对比研究。通过对英美德日等国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比与研探,从中归纳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在证人出庭作证中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总结其先进立法技术与成熟作法,使之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的知识储备,为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第三部分探讨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原因。我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初步确立了证人出庭作证体系,不仅确立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概念、性质、程序,同时围绕证人出庭创设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如无故拒绝出庭的司法惩戒及强制到庭制度,证人保护及经济补偿制度等。虽然我国在法律上创设了较完备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但通过图表数据分析来看,实践中我国仍然存在证人出庭率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难适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法律条文过于抽象,执行规范留白及制度构建有缺陷等制度性因素,还包括证人缺乏履行法定义务的认识及司法从业者与社会总体环境缺乏证人出庭作证价值认识等主观性因素。第四部分是基于审判中心背景,部分借鉴英美等国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与实践上的成熟作法,提出并分析论证了解决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具体对策。首先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对应当出庭作证的主体范围及条件进行再明确,进一步健全拒不出庭的责任追究机制等。其次是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如构建单一的证人保护主体,扩张保护对象,构建立体性保护体系等。再次是健全证人出庭与证人保护的监督体系,以及建立促进证人出庭的配套制度,建设公正诚信法制环境,确保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被充分适用,切实提升证人出庭作证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叶青;;构建刑事诉讼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2015年02期

2 陈光中;步洋洋;;审判中心与相关诉讼制度改革初探[J];政法论坛;2015年02期

3 赵珊珊;;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虚化防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4 孙阳洋;;刑事诉讼中如何完善证人出庭现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雅琴;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保障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何保华;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62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762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