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印证模式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2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问题的提出
1.1 证据领域的难题
1.2 证据的难题与印证
1.2.1 证人出庭难背后的印证模式
1.2.2 合法性审查缺位直指印证模式
1.2.3 形式化的证明标准起于印证模式
2 印证模式的现状与争议
2.1 印证模式的现状
2.2 对印证模式的批判—实践与理论的双缺陷
2.3 对印证模式的肯定
2.3.1 合法性审查前置于印证
2.3.2 印证并不对应书面审理模式
2.3.3 印证的哲学依据不是可知论和整体论
3 印证模式的内涵
3.1 印证对象的立法规定
3.2 印证对象的理论分析
3.2.1 证据的二维特征——存在状态和断定陈述
3.2.2 证据属性的多层级聚合
3.2.3 合法性的审查主要针对证据收集的过程
3.2.4 相关性的审查主要针对证据信息
3.2.5 客观性的审查主要针对陈述
3.3 印证的机制
3.3.1 印证的进路之一真理融贯论
3.3.2 印证的进路之二主客观相一致
3.4 印证的内涵
3.4.1 印证内涵的学界观点及不足
3.4.2 印证含义的揭示——通过判决书的印证
4 印证也是心证
4.1 印证是对心证的规则化
4.2 印证——心证的枷锁还是内理
4.2.1 对立与统一之争
4.2.2 心证内理的两个维度
4.3 印证是心证的内理
5 陪审制—印证理性的保证
5.1 陪审制——心证公开之外的第三条路
5.1.1 裁判文书公开与上诉制度不能有效控制心证
5.1.2 心证有偏离大众理性的冲动
5.2 公众理性——我国陪审制度的正当性由来
5.3 实质程序两缺位——我国陪审制度的根结
5.3.1 高中文化学历——大量人口丧失陪审员资格
5.3.2 弱势群体的选任权得不到保证
5.3.3 选任不随机程序正义缺位
5.4 细化陪审员选任规定
5.4.1 规范法院的裁量权力
5.4.2 程序性制裁确保群众参与
5.4.3 陪审员选任实质要件再平衡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培祥;;我国民事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反思[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2 张亚恒;;论电子证据收集的民事法律规制[J];法制博览;2017年03期
3 曾祥辉;;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证据收集指引相关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7年33期
4 秦金星;;我国网络犯罪电子证据收集制度探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5 安丽娜;;行政证据收集过程中公私协力之运用——“市民拍违”再解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闫永黎;;论经济犯罪的证据收集[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7 陆栋;;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收集权[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沈建生;对加强税务稽查证据收集工作的几点看法[J];福建税务;2000年03期
9 季伟彬;浅谈海洋渔政检查中的证据收集[J];中国水产;1989年11期
10 张品泽;;以审判为中心与证据收集[J];证据科学;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和平;有组织犯罪证据收集及审查认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2 奚玮;民事当事人证明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骆东平;论性骚扰纠纷的民事诉讼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丹青;理解证据概念的新途径[D];山东大学;2019年
2 张毅科;我国刑事印证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年
3 孙宏飞;刑事诉讼中毒物证据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年
4 冯洁露;刑事瑕疵证据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5 王占东;民事电子证据收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6 彭婧;我国刑事庭前会议证据展示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7 曾宪桂;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收集与认定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8 王洋洋;论民事诉讼私录证据的法律适用[D];河北经贸大学;2018年
9 曾琳;论我国民事诉前证据收集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7年
10 于喜静;税务执法证据认定规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9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89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