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击证人辨认作为一种侦查手段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2012年刑事诉讼法又将辨认笔录列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目击证人辨认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实践中许多的刑事错案都与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认有关。本文主要就目击证人辨认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共包括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辨认的概念、作用和分类。通过国外和国内的相关数据以及两个由目击证人辨认错误引发的刑事错案来阐述了目击证人辨认的重要性。第一章将影响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的因素分为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估计者变量包括感知、记忆、年龄、种族和事件后信息等,是司法系统无法控制的变量。系统变量包括队列呈现方式、队列内容、指导语、重复辨认和辨认组织者的提问方式等,这些是司法系统可以控制的变量。第二章从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两个方而考察了我国关于目击证人辨认的现状,并指出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在组织辨认活动时未区分办案人员与辨认组织者、存在先见后辨的现象、在辨认队列中不正当地突出犯罪嫌疑人、让不同的人同时进行辨认、辨认笔录制作不规范等。第三章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目击证人制度的相关建议,包括分离办案人员与辨认组织者、完善辨认规则、改进组织辨认的方式、规范辨认笔录的制作、完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提高法官评估辨认结论的能力。
【关键词】:目击证人辨认 辨认组织者 辨认程序 辨认准确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 影响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的因素13-23
- 一、估计者变量13-18
- (一) 感知13-15
- (二) 记忆15-16
- (三) 年龄16
- (四) 种族16-17
- (五) 事件后信息17-18
- 二、系统变量18-23
- (一) 队列呈现方式18-19
- (二) 陪衬者的选择19-20
- (三) 指导语和反馈20-21
- (四) 提问方式21-22
- (五) 重复辨认22-23
- 第二章 我国关于目击证人辨认的现状23-26
- 一、立法23
- 二、实践23-26
- (一) 未区分办案人员与辨认组织者23-24
- (二) 先见后辨现象严重24
- (三) 不正当的突出犯罪嫌疑人24
- (四) 不同的辨认人同时进行辨认24-25
- (五) 辨认笔录制作不规范25-26
- 第三章 我国目击证人辨认制度的完善26-32
- 一、分离办案人员与辨认组织者26-27
- 二、完善辨前询问、辨前告知、辨前不见规则27-28
- 三、改进组织辨认的方式28-29
- 四、规范目击证人辨认笔录的制作29
- 五、完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29-30
- 六、提高法官评估辨认结论的能力30-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6
- 致谢36-3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杨;;影响目击证人证言和证人辨认的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14期
2 ;巴黎一犬担任目击证人指认杀人犯[J];法律与生活;2008年19期
3 李峥;;目击证人的证言可靠吗?[J];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年02期
4 孙金鑫,王刚;如何使目击证人进行有效辨认[J];公安教育;2001年03期
5 熊国英;;职业目击证人作证是否合法[J];法制与经济;2004年08期
6 宋耀武;解秀新;黄保林;;目击事件对目击证人记忆的错误信息效应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姜丽娜;;儿童目击证人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年13期
8 港溪;康超;;“目击证人”是元凶[J];安全与健康;2006年12期
9 姜丽娜;罗大华;应柳华;;目击证人辨认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10 周君君;;悬赏目击证人和职业目击证人引发的法社会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配贞;张积家;于军胜;张慧勇;;西方儿童目击证人误导信息效应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刘亚菁;;警方的提问方式对儿童目击证人准确提供证词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山大学副教授 刘立霞;如何看待“职业目击证人”证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记者 章亚钧邋海盐县委报道组 汤燕萍 李刚;海盐认定目击证人“见义勇为”[N];嘉兴日报;2008年
3 镇江市丹徒区检察院 齐献利;目击证人辨认制度的构建[N];江苏法制报;2013年
4 赵恒 离敬波;“职业目击证人” 合法但不宜提倡[N];检察日报;2003年
5 赵恒 郭敬波;“职业目击证人”[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6 郭敬波 闫道跃 吴明栓;“职业目击证人”能不能作证[N];工人日报;2003年
7 冬宁;法律不排斥“职业目击证人”[N];检察日报;2003年
8 记者 李光明 通讯员 周瑞平;目击证人不愿出庭怎么办[N];法制日报;2006年
9 吉欣;菲律宾庭审去年政治屠杀案[N];工人日报;2010年
10 余华斌 李沛功 本报特约通讯员 庞雪辉;测天量地与法同行[N];解放军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林;目击证人辨认规则建构[D];苏州大学;2015年
2 董洵;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陈晓晨;队列呈现方式影响目击证人辨认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应柳华;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自信心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静;目击证人辨认错误之原因及其防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目击证人辨认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4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