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证据失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06:40
本文研究的是变革中的证据失权制度。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失权制度主要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从无到有的变革,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将我国证据提出方式改为了“证据限时提出主义”;二是从刚性到柔性的变革,2012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对我国的证据失权制度做出了修订,从过去的严格失权修改为多选择化的柔性证据失权制度。本文致力于探寻我国的证据失权制度为何陷入了一个“超前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的怪圈。本文从证据失权的基本理论出发,主要分析了证据失权制度两次变革的司法背景和社会原因,认为证据失权制度的柔性化处理存在着过于追求司法社会效果的倾向,同时柔性的处理也会对证据失权制度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应当才是该制度的应然状态。文章最后提出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途径着力于相关辅助制度的建构和完善。本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对比、引用、数据分析等等。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证据失权与举证时限的概念辨析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选择
一、证据提出的模式选择
二、我国证据提出的立法变迁
第三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变革的意义
一、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柔性处理
第二章 以两次变革为视角看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第一次变革——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
一、司法背景
二、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第二次变革——证据失权制度的缓和
一、司法背景
二、证据失权缓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立法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价值取向
二、单一化的价值取向
三、孤立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证据失权制度
第一节 对于失权与否的考察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我国台湾地区
第二节 证据失权的辅助救济制度考察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我国台湾地区
第三节 两大法系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一、证据失权宽严程度的评价
二、证据失权辅助救济制度的评价
第四章 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变革趋势的分析
一、《修改决定》中的柔性证据失权制度
二、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
三、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实然与应然选择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变革趋势的构想
一、严格失权的法治环境营造
二、证据失权辅助制度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事诉讼中举证迟延的对策分析[J]. 张卫平. 法学家. 2012(05)
[2]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新的证据”应作如何理解——兼与张卫平教授商榷[J]. 陈洪杰. 学术界. 2008(03)
[3]《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施行情况的调研报告[J]. 人民司法. 2007(15)
[4]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之确立[J]. 唐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5]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J]. 田平安,马登科. 法学论坛. 2006(01)
[6]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J]. 李浩. 中国法学. 2005(03)
[7]缺陷与克服:对答辩随时提出制度的反思[J]. 李伯安,胡充寒. 河北法学. 2004(08)
[8]举证时限制度的理性分析[J]. 蒲菊花.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3)
[9]民事证据规则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研究[J]. 王利明. 法学. 2004(01)
[10]被告答辩随时主义与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之冲突[J]. 李利. 律师世界. 2003(04)
本文编号:3515438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证据失权与举证时限的概念辨析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选择
一、证据提出的模式选择
二、我国证据提出的立法变迁
第三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变革的意义
一、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柔性处理
第二章 以两次变革为视角看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第一次变革——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
一、司法背景
二、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第二次变革——证据失权制度的缓和
一、司法背景
二、证据失权缓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立法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价值取向
二、单一化的价值取向
三、孤立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证据失权制度
第一节 对于失权与否的考察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我国台湾地区
第二节 证据失权的辅助救济制度考察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我国台湾地区
第三节 两大法系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一、证据失权宽严程度的评价
二、证据失权辅助救济制度的评价
第四章 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变革趋势的分析
一、《修改决定》中的柔性证据失权制度
二、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
三、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实然与应然选择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变革趋势的构想
一、严格失权的法治环境营造
二、证据失权辅助制度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事诉讼中举证迟延的对策分析[J]. 张卫平. 法学家. 2012(05)
[2]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新的证据”应作如何理解——兼与张卫平教授商榷[J]. 陈洪杰. 学术界. 2008(03)
[3]《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施行情况的调研报告[J]. 人民司法. 2007(15)
[4]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之确立[J]. 唐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5]举证时限制度的冷思考[J]. 田平安,马登科. 法学论坛. 2006(01)
[6]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J]. 李浩. 中国法学. 2005(03)
[7]缺陷与克服:对答辩随时提出制度的反思[J]. 李伯安,胡充寒. 河北法学. 2004(08)
[8]举证时限制度的理性分析[J]. 蒲菊花. 浙江社会科学. 2004(03)
[9]民事证据规则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研究[J]. 王利明. 法学. 2004(01)
[10]被告答辩随时主义与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之冲突[J]. 李利. 律师世界. 2003(04)
本文编号:3515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51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