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构建 ——以法官的职权探知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2-06-02 21:42
  凡涉及有关公民身份关系的诉讼,便是人事诉讼程序;这其中主要包括:婚姻关系的诉讼、亲子关系诉讼以及收养关系诉讼。这些诉讼案件的范围必须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来确定,因为与身份关系有关的纠纷总是涉及到当事人的私益和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必须要尽可能地追求案件的事实真实,并限制当事人的处分权,进而在诉讼中加强国家的干预——实行职权探知主义。纵观世界,我国台湾地区、邻国日本由于受德国立法模式影响,纷纷设立了人事诉讼程序,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德国,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则被称作家事诉讼程序。无论具体称谓怎样变化,从制度根本来说并无太大差异。我国几十年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从未涉及人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在具体案件审理活动中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适用普通的民事诉讼程序审理是惯常做法。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如此做法有违程序相称性法理,影响案件实体真实的发现,损害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因此,笔者认为建立我国专门的人事诉讼程序是有必要的。笔者在大量阅读中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借鉴其他国家人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可取之处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抛砖引玉。由于人事诉讼程序诉讼标的的特殊性,该程序有别于普通程序的独特之处,笔者以人事诉讼程...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人事诉讼程序的概述
    (一) 概念及特征
        1.适用案件范围特定
        2.诉讼标的的公益性
        3.交错适用诉讼与非诉法理
    (二) 与相关程序的比较
        1.普通诉讼程序
        2.特别程序
        3.非讼程序
    (三) 域外国家人事诉讼程序的考察
        1.大陆法系国家
        2.英美法系国家
        3.两大法系人事诉讼程序的相似之处
二、法官的职权探知
    (一) 人事诉讼与职权探知主义
    (二) 人事诉讼中实行法官职权探知的原因分析
        1.程序相称性原理
        2.纠纷具有公益性
        3.实体真实主义的价值目标
        4.诉讼案件的非讼化
        5.交错适用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
    (三) 人事诉讼中法官职权探知的具体施行
        1.依职进行权证据调查
        2.斟酌当事人未提出的事实
        3.法官的探知是全面的探知
    (四) 法官职权探知对当事人处分权、辩论主义的限制
        1.限制对怠慢行为法律效果的规定
        2.对请求的认诺、放弃等的限制规定
        3.否认拟定自认
三、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现状及反思
    (一) 我国人事诉讼立法与研究现状
    (二) 我国人事诉讼程序长期缺失之反思
        1.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
        2.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3.调解制度的长期适用
    (三) 建立我国人事诉讼程序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形势所迫
        2.保证实体法与程序法协同发展
        3.顺应司法改革趋势
四、构建我国人事诉讼制度的构想
    (一) 立法体例选择
    (二) 适用案件的范围
    (三) 特殊裁判机构的设立
    (四) 特殊法则
        1.职权主义审理
        2.非公开审理
        3.适用调解
        4.检察官代表国家参与诉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聚焦我国家事审判改革的几个面向[J]. 王琦.  政法论丛. 2018(01)
[2]家事审判改革的理念革新与路径调适[J]. 王德新.  当代法学. 2018(01)
[3]司法能动与职权主义——以民事诉讼为中心[J]. 江伟,崔蕴涛.  中州学刊. 2011(01)
[4]日本人事诉讼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郭美松.  太平洋学报. 2009(11)
[5]析法院职权探知主义——以民事诉讼为研究范围[J]. 邵明.  政法论坛. 2009(06)
[6]设立具有中国特色人事诉讼程序之构想[J]. 郭美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7]诉讼事件非讼化:含义、法理基础与界限[J]. 孙永军.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9(03)
[8]职权探知主义转向辩论主义的思考[J]. 翁晓斌.  法学研究. 2005(04)
[9]法律原则的识别和适用[J]. 庞凌.  法学. 2004(10)
[10]设立人事诉讼制度之我见[J]. 王礼仁.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2002(10)



本文编号:3653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653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f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