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诉讼证明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3:03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明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民事诉讼制度通过司法实践不断地在加以变动,其中通过司法运作发生重大变动的乃是证据制度,而在证据制度中,法院更多的是将证明责任转移给了当事人,同时创设了当事人证明责任自负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和形成了“法律事实”理论,该理论观点的主要倾向是强调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同时,却忽略了证明权的存在。2015年2月4日最新生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简称《民诉解释》)在证据部分一开始就阐述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从法律条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立法和司法实务中我们强调更多的依然是当事人应当履行证明责任和义务。而且法院裁判是依赖于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这种证明是以已经知到的证据事实推断出还未知道的事实的过程。在这种证明的过程中,如果法律不赋予相关主体相应的证明权并且加以保障,那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将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证明权是查明案件真相,确保诉讼活动顺利开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在我国,虽然也可以寻得证明权的相关法律依据,但是那些零星的规定远远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明确证明权在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在立法上对其加以明确和完善,在司法上要赋予其应有的尊重,摆脱不适当的限制和生长的困境,保障其科学稳健的运行。民事诉讼证明权,是指证明主体在民事诉讼中收集、提供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权利,在本质上就是证明主体实施证明行为的权利。由于证明行为可以细分为取证行为、举证行为、质证行为、用证行为等,所以证明权也就包括取证权、举证权、质证权、用证权以及其他一些权利。以举证权为例,“举证的权利”理应包括提供证据的权利和不提供证据的权利两方面,对于未向法院提出相关诉讼请求和主张的一方,其就对于待证明的事实享有不提供证据的权利,此处的“证明义务”应该由提出请求和主张的一方进行。当然,其也有提出反驳意见及证明的权利,此为对当事人证明权的全面保护。所以,需要我们对上述各项权利分别单独的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主体、客体、内容、目的与方式等都属于证明权的构成要素。而证明权的主体是我们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文是从广义的角度,即是从行为意义上的证明界定证明权主体的范围。目前,我国证明权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在一些法学著作中,也会出现证明权一词,但是大多都是被附带提及的,在《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民诉解释》第97条里规定了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具体程序等,尽管这些都是证明权理念的体现,但官方也未对其进行明确的定性。可见关于证明权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法律中也并没有明确规定证明权。所以,在民事诉讼中,证明权常常陷于各种困境。面对如此不容乐观的状况我们应该加快证明权保障机制的完善,从理论上、立法上、司法上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关键词】:民事诉讼 证明权 构成 内容 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2
  • 第1章 民事诉讼证明权概述12-26
  • 1.1 诉讼证明和证明权的概念12-15
  • 1.1.1 诉讼证明的概念12-14
  • 1.1.2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概念14-15
  • 1.2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地位和意义15-16
  • 1.3 证明权与诉权、证明责任的关系16-18
  • 1.3.1 证明权与诉权的关系16-17
  • 1.3.2 证明权与证明责任的关系17-18
  • 1.4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构成18-26
  • 1.4.1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主体18-23
  • 1.4.2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客体23-24
  • 1.4.3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目的与方式24-26
  • 第2章 民事诉讼证明权的内容26-31
  • 2.1 证据收集权26-27
  • 2.2 申请法院调查取证权27-28
  • 2.3 鉴定勘验申请权28
  • 2.4 证据保全申请权28-29
  • 2.5 证据交换申请权29
  • 2.6 提供证据的权利29-30
  • 2.7 质证权30
  • 2.8 排除证明妨碍请求权30-31
  • 第3章 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权面临的困境31-36
  • 3.1 取证权面临的困境32
  • 3.2 举证权面临的困境32-33
  • 3.3 质证权面临的困境33-34
  • 3.4 证明妨碍行为的大量存在阻挠证明权的实现34-36
  • 第4章 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权的保障36-50
  • 4.1 证明权保障的原因36-40
  • 4.1.1 证明权的易侵性36-38
  • 4.1.2 证明权保障的功能和价值38-40
  • 4.2 证明权保障制度的完善40-50
  • 4.2.1 取证权保障制度的完善40-42
  • 4.2.2 举证权保障制度的完善42-44
  • 4.2.3 质证权保障制度的完善44-46
  • 4.2.4 证明妨碍行为规制制度的完善46-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听审请求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奚玮;杨锦炎;;民事证明权的多维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3 柯阳友;;证明权与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J];法学杂志;2007年02期

4 刘野;;当事人的证明权保障与法官职责[J];法制与社会;2010年36期

5 肖晗;唐仕义;;民事诉讼证明权视野下证明妨碍行为之规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黄捷;段平华;;论程序法治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7 肖晗;;民事诉讼法修改应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以证据收集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8 喻怀峰;;论当事人举证的程序保障[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童新;徐子岑;;精神病人同样享有诉权[J];今日湖北;2005年06期

10 张卫平;论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J];法学论坛;200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明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96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2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