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没有真凶的诉讼

发布时间:2017-06-01 23:18

  本文关键词:没有真凶的诉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错案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纠错是我们克服这种局限的补救方法,但如何理性纠错却是考验司法制度的,其本质是考验我们的理性思维。我国很多案件的“有错必纠”主要是迫于“真凶落网”(或者“被害人复活”),由于事件的不断重复,并且学术界也未能充分提示那些偶然案件的重要司法意义(例如孙万刚案没有“真凶落网”或者“被害人复活”,但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纠错抗诉给予了通报表扬),从而导致司法机关的被迫纠错被理解为“附条件的”,在舆论中,思维也渐成惯性,这也引导了习惯性的纠错思维,大家把错案被纠正的希望放在了所谓的“真凶”身上,认为没有真凶出现错案就得不到纠正,甚至一些人还认为找不到真凶就不能实现个案正义。但客观的可能性是,有的案件也许根本就没有真凶,也许真凶永远无法抓到,那么是否能说正义永远也无法实现呢?本文意图通过对已有的被纠正错案的分析,提高对纠错原则的理性认识,倡导实现正义是对我们自身错误的纠正,而非一定要还原案件真实。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真凶认定并非再审的前提。在这一部分笔者分析了错案的不可避免性和我国错案发现的偶然性,简单介绍了我国再审启动的事由,我国的错案发现主要是司法体系内的发现和司法体系外的发现。这一部分是从理论上阐述真凶出现并非纠正错案的必要条件。在没有出现真凶和真凶待定的情况下,错案纠正虽然困难,但仍有被纠正的可能性。并且介绍了美国和英国的错案发现制度辅助阐明错案纠正并非要有真凶出现。第二部分:无真凶案件的纠错程序。这一部分分析了在没有发现真凶的情况下纠正错案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从再审启动的主体及事由方面分析。且通过对孙万刚案件的分析,来阐明对无真凶案件的纠错应当遵循的规则。第三部分:疑似真凶的先行审判程序。聂树斌案件至今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但是由于疑似真凶王书金一再要求检察机关就“1994年石家庄西郊玉米地奸杀案”对他提起公诉,最终法院认定王书金并非此案件的真凶。通过对王书金案件的分析阐述对疑似真凶的审判规则。在这一部分简单分析了赵志红案件,我认为赵志红被认定为真凶存在疑惑。第四部分:“无真凶”情景下的再审提起规则。这一部分介绍了让司法机关接受无真凶出现、无被害人归来、无真相揭示的疑案的再审应当遵循的规则。具体包括:明确错案纠正标准;坚持疑案有利于被告人的推定;“真凶的证明”并非当然程序;坚决杜绝寻求替罪羊的现象;理性对待无真凶的疑难案件,注重经验规则的形成。
【关键词】:再审 错案 真凶 疑案有利被告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真凶认定并非再审的前提12-29
  • 第一节 程序分析12-20
  • 一、再审的功能和启动事由12-14
  • 二、刑事错案的不可避免性14-16
  • 三、错案纠正具有偶然性16-20
  • 第二节“真凶”待定的程序可能性20-25
  • 一、司法体系内的发现21-22
  • 二、司法体系外的发现22-25
  • 第三节 假定“真凶”并未证明25-29
  • 一、“错案”的界定25-26
  • 二、西方国家的错案发现机制——以英、美为例26-29
  • 第二章 无真凶案件的纠错程序29-42
  • 第一节 理论上无“真凶”构成的纠错难题29-33
  • 一、申诉难以引起再审29-30
  • 二、法院缺乏主动提起再审程序的动力30-31
  • 三、检察机关不能正确行使再审抗诉权31-32
  • 四、再审理由不够明确32-33
  • 第二节 孙万刚案的分析33-35
  • 一、基本案情——八年冤狱终得昭雪33-34
  • 二、评论34-35
  • 第三节 基本规则35-42
  • 一、严格遵守“疑罪从无”原则35-37
  • 二、正确处理民意与司法的关系37-39
  • 三、保护程序正义39-40
  • 四、申诉制度亟待完善40-42
  • 第三章 疑似真凶的先行审判程序42-51
  • 第一节 王书金案(涉及康菊花的案件)42-43
  • 一、基本案情介绍42
  • 二、争议焦点42-43
  • 第二节 基本规则43-47
  • 一、纠正错误观念:只有找到真凶才能实现正义43-44
  • 二、规范审理程序:应当先纠正聂树斌案件,再审王书金案44-46
  • 三、警惕诱供之害46-47
  • 第三节 关于赵书红被认定为“4·9”女尸案的真凶的疑惑47-51
  • 一、赵志红被认定为真凶仍存疑惑48-49
  • 二、台湾许荣洲二审改判无罪带来的启示49-51
  • 第四章 “无真凶”情景下的再审提起规则51-59
  • 第一节 明确“无真凶”案件再审标准51-52
  • 第二节“真凶”的证明并非当然程序52-53
  • 第三节 坚持疑案有利被告人的推定53-54
  • 第四节 坚决杜绝寻求替罪羊的现象54-55
  • 第五节 重视经验规则的形成55-59
  • 一、司法应当高度重视无真凶案件,归纳出此类案件再审的规律55-56
  • 二、社会应当提高对真相的理性认识56
  • 三、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律师权利56-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万刚:从死刑到无罪的大学生[J];章回小说(中旬刊.专题版);2011年02期

2 魏文彪;抓不到真凶放人 折射司法进步[J];法律与生活;2004年13期

3 温剑能;从孙万刚案看法治理念的进步[J];时代潮;2004年07期

4 刘德安 ,肖凤珍;孙万刚案追踪报道:纠错,不仅仅是为了改判 检察机关复查纠正孙万刚错案纪实[J];检察风云;2004年10期

5 钱玉萍;;记忆之一:绝不冤枉一个好人[J];法律与生活;2009年21期

6 肖游;孙万刚:从“死刑犯”到无罪释放[J];人权;2004年04期

7 林世钰;;检察监督, 为死刑犯打开镣铐[J];民主与法制;2004年11期

8 王艳;程序公正的价值——对“孙万刚由死刑改判无罪案件”的反思[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徐松林;;程序正义重于生命——近期系列案件的冷思考[J];同舟共进;2005年06期

10 张建伟;鲁楠;;刑事误判案件选编[J];清华法治论衡;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袁祥;死刑到无罪的八年路程[N];光明日报;2004年

2 杨滨  杨延东 钟祥春;化肥尽快送达农民兄弟手中[N];人民铁道;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 岚 茶 萤;“死刑”到“无罪”:路还有多远?[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新华社记者 杨维汉 翟伟;疑罪从无,8年后他由死刑改判无罪[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李国民;不能忘却的人和事[N];检察日报;2008年

6 罗书平;从死刑、死缓到无罪释放[N];法制日报;2004年

7 魏春华;避免错案关键词:证据[N];检察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沈向兴 杜京 张瑞芳;倾力破解“执行难”[N];云南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卜玲;没有真凶的诉讼[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没有真凶的诉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413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4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