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制度中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中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 事实审 法律审 分离机制 完善
【摘要】: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一项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立对于我国在维护司法的民主公正和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监督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其漫长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当前,司法改革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热点问题及时代潮流,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作为当今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在此之前,有关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否进行改革以及应该如何改革的学术讨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探索也广泛的存在,但是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2014年10月,党在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过程中提出了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201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司法部印发了《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通知,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北京、河北、河南等10个省市具体展开改革试点。本次改革涉及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多个方面,其中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职权是本次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改革将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案件的职权由人民陪审员既可以参与案件的事实认定又可以参与案件的法律审理,更改为逐步在我国探索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案件的事实审理。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改革探索,是一次具有实质性和革命性双重性质的改革。基于上述,本文旨在对当今司法体制改革下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机制进行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可行性途径。文章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写作结构主要是:第一部分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其作用进行概述,以及事实审和法律审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原因进行介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得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存在必要性,并且我国现状具备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可行性;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意义;最后一部分论述人民陪审员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途径,从规范制度保障和司法实践两个大角度分析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在切合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中、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选题。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关注着改革试点的动态,并对先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试水”改革问题进行分析,力图切合实际找出对本文有实质性意义的指导内容。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通过对前人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国内外的陪审制度的不同的参审模式,最终归纳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发展途径。同时,本文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笔者的理论水平是有限的,对人民陪审员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问题的实质分析缺乏深度。其次,笔者对本文资料分析的文件来源并没有实地来考察,可能会与真实的发展现状存在出入。再次,笔者对新事物的发展认识不够深刻,认识层面相对较浅。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 事实审 法律审 分离机制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中法律审和事实审的概述9-16
- (一)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简析9-13
- 1.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进程9-10
- 2.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10-13
- (二) 法律审和事实审的概述13-16
- 1. 法律审的界定13-14
- 2. 事实审的界定14-16
-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原因16-27
- (一) 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必要性16-22
- 1. 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的现状16-17
- 2. 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17-22
- (二) 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可行性22-27
- 1. 司法改革为其提供了时代背景22-23
- 2. 人民陪审员对事实认定更具优势23-24
- 3. 陪审制度的根本宗旨为其提供可行性24-27
-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意义27-31
- (一) 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27-28
- (二) 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审判的积极性28-29
- (三) 有利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29-31
-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途径31-40
- (一) 制度上保障人民陪审员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31-35
- 1. 立法保障人民陪审员对事实认定意见的效力31-32
- 2. 依法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相关配套机制32-35
- (二) 司法实践中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35-40
- 1. 增强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的可行性35-37
- 2. 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事实认定的审理方式37-40
- 结语40-41
- 注释41-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阳;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点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叶青;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杨可中;人民陪审员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张文亮;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及重构[J];山东审判;2001年01期
5 曲一铭;从民主与公正角度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J];山东审判;2001年03期
6 虞成哲;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及完善[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李凤军;人民陪审员制度与人大监督[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田春华,李远华;人民陪审员制度[J];兵团建设;2005年06期
9 ;关于全省法院落实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调研报告[J];山东审判;2005年03期
10 顾秀莲;积极推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J];中国人大;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新;刘达文;娄必县;;从身份出发:人民陪审员制度民主价值的表达与实践——以某中级法院辖区陪审员为样本[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念;;在民主与实用之间——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反思[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建强;杨爱民;;理论、文本与现实的平衡——论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志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仍需完善[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二元构造论——兼谈司法大众化与职业化的冲突与融合[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匡敬武;;浅析基层法官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机制[A];贵州法学(2014年第1期)[C];2014年
7 刘向宇;;试论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策;邹立言;;试论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史小红;;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际民;;浅谈审判公开与人民陪审员制度[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达林;让人民陪审员制度规范化[N];人民日报;2004年
2 王斗斗邋丘栋辉 整理;细数人民陪审员制度近八十年风雨历程[N];法制日报;2007年
3 安然;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N];法制日报;2007年
4 何兵 张国香 韩雪峰 赵鹏;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践:扬州地区法院调查[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鑫 本报通讯员 谌辉;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尚需完善 前景广阔[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王焕平;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陈永辉;再接再厉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那顺 刘亚莉;西乌旗法院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10 王正平邋通讯员 高恩承;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供保障[N];人民法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永军;陪审制度变革的历史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山东大学;2010年
2 何雪钧;试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3 董俊杰;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D];郑州大学;2006年
4 马箭;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学;2007年
5 高中毅;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0年
6 鲁玉桃;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实现及完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艳;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学;2011年
8 闫洪磊;人民陪审员制度及其改革[D];苏州大学;2012年
9 孙永峰;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2年
10 谷玲;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探析[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25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52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