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社会排斥理论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改革

发布时间:2017-08-17 00:09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理论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改革


  更多相关文章: 少年司法 犯罪记录封存 前科 社会排斥


【摘要】:在实践先行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我国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对于失足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能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目的。但是,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设计的立法考虑与实践情况来看,存在着为"封存"而"封存"的特点。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重心应当是消除社会排斥,而不是单纯的保密或隐瞒犯罪记录。同时,犯罪记录有其积极意义,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建立还需要考虑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保护的平衡。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上海市未成年人法研究会;
【关键词】少年司法 犯罪记录封存 前科 社会排斥
【分类号】:C913.5;D925.2
【正文快照】: 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对这一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实践运作,均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尤其是对“为什么封存犯罪记录”“封存犯罪记录追求的效果是什么”等基础性问题,似乎还欠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立业;;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年07期

3 刘强;王贵芳;;美国新“改造无效论”对我们的启示——评《重思罪犯改造》一书[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5期

4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5 牟永福;;“社会排斥”解释框架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异性分析[J];河北学刊;2008年05期

6 房清侠;前科消灭制度研究[J];法学研究;2001年04期

7 黄佳豪;;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J];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震;;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根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龚晶;;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新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3 曹杨;;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4 许琳;张艳妮;;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杨云娟;;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社会建构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封晓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完善[J];才智;2009年30期

7 计亚萍;张广济;姜安;;农民工“内卷化”行为倾向研究[J];长白学刊;2010年06期

8 李鹏;;三阶段联动:边缘学生及其德育关怀[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9 李中锋;;论社会排斥、经济排斥与市场排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冯莉;;风险社会视域下大众传媒的危机传播[J];传媒观察;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廖荣辉;;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徐玲;白文飞;;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姚建龙;;恢复性少年司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前景[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廖荣辉;;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邓志伟;钟玺波;;论少年法庭延伸职能的实践困境与可能选择——以人民陪审员参与少年司法的制度创新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孟丽娟;林美宇;;我国“另类媒介”的媒介生态和内容研究——基于11种AIDS-同性恋社群内部刊物的实证分析[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8 李培锋;;20世纪的英国刑罚变革[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9 刘行星;;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立法进程及完善[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赵锐;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优化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明;量刑基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10 冯军;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耘昀;未成年人被害类型与保护性对策刍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强智;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高黎明;论未成年人轻微刑事污点相对消灭制度及架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亭亭;论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孙宏亮;唐律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检察工作[D];苏州大学;2010年

7 苏静;试论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完善[D];兰州大学;2010年

8 王瑞妮;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赵黎珏;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量刑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重群;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社会断裂、社会排斥与和谐社会[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许琳;张艳妮;;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李保平;;关注社会和谐的多维视角——西方社会排斥概念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4 熊光清;;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J];国际论坛;2008年01期

5 艾尔泽·厄延;减少贫困的政治[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6 克莱尔·肖特;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7 乌德亚·瓦格尔,刘亚秋;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8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9 钱志鸿,黄大志;城市贫困、社会排斥和社会极化——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10 曾群;失业的社会后果:欧美文献回顾[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正来;谈谈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污染[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2期

2 药恩情,刘进贤,郑虎保;论未成年人犯罪[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3 金玉;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原因及预防[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陈永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特点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刘爱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曹艳春;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法律思考[J];前沿;2002年06期

7 雷达;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8 叶敏;思茅地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的分析与防治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9 刘汉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字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12期

10 吕西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陈霞;;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十年调查——以法院审判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2 刘为勇;;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性格与刑罚适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杨辉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政府预防与控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许家铭;;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矫正[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5 赵翠华;;家庭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男性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

本文编号:686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686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