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田: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发布时间:2021-04-12 14:12
随着农业税的废除,“责任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个词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变化而变化。“责任田”首先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安徽,在我国粮食严重缺乏的时期,作为一种新生的土地制度很快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促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本文从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田赋所承担的责任。在对传统社会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引入了对“责任田”的描写,重点对安徽“责任田”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责任田”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概述。从安徽“责任田”的产生背景和过程入手对“责任田”的具体运行办法,产生的效果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蔓延情况做了具体的说明。围绕“责任田”的“责任”论述了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对国家的“责任”,在我国粮食严重缺乏的紧急时刻,它成为了农民活命的“救命田”。在保证国民生存的基础之上还通过农业税、公粮、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方式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原始积累。文章最后认为,“责任田”的出现及消失,不仅是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一种创新,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改变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责任田"定义的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 关于"责任田"及其他关键词
1、"责任田"
2、"责任田"的含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章 传统社会农村土地的责任
(一) 奴隶社会土地承担的责任
1、奴隶社会的农民与土地情况
2、奴隶社会田赋制度
(二) 封建社会土地承担的责任
1、封建社会的农民与土地情况
2、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三) 建国初期土地承担的责任
(四) 小结
1、农民为国家运行提供了财政和人力支持
2、传统社会的国家与农民关系:付出与索取
第三章 "责任田"的由来与变迁
(一) "责任田"一词的首次出现
(二) "责任田"的发展
1、安徽"责任田"的蓬勃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责任田"的延续
(三) "责任"的替代
1、农民"责任"过重
2、农业税的废止:"责任"的递减与消失
3、农业直补:农民与国家"责任"的互换
第四章 "责任田"中的国家与农民责任
(一) "责任田"中的"责任"基础
1、农业的基础性
2、我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二) "责任田"对国民生存的责任
1、国民的口粮田
2、农民的救命田
(三) "责任田"对工业化的责任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一) "责任田":一种新的土地产权制度
(二) "责任田":一种新的农业生产关系
1、我国历史上几种农业生产关系的比较
2、"责任田"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创新
3、"责任田":国家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让步
(三) 责任与义务: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再思考
1、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思考
2、对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民60年的变迁[J]. 张友良.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6)
[2]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J]. 程又中,陈伟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3]曾希圣与安徽责任田[J]. 李宙南. 湖南文史. 2004(03)
[4]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J]. 徐勇,徐增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6)
博士论文
[1]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郭新力.华中农业大学 2007
[2]当代中国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 李蔬君.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问题研究[D]. 张海荣.中国人民大学 2005
[4]集体产权变迁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D]. 刘金海.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33439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责任田"定义的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 关于"责任田"及其他关键词
1、"责任田"
2、"责任田"的含义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章 传统社会农村土地的责任
(一) 奴隶社会土地承担的责任
1、奴隶社会的农民与土地情况
2、奴隶社会田赋制度
(二) 封建社会土地承担的责任
1、封建社会的农民与土地情况
2、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三) 建国初期土地承担的责任
(四) 小结
1、农民为国家运行提供了财政和人力支持
2、传统社会的国家与农民关系:付出与索取
第三章 "责任田"的由来与变迁
(一) "责任田"一词的首次出现
(二) "责任田"的发展
1、安徽"责任田"的蓬勃发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责任田"的延续
(三) "责任"的替代
1、农民"责任"过重
2、农业税的废止:"责任"的递减与消失
3、农业直补:农民与国家"责任"的互换
第四章 "责任田"中的国家与农民责任
(一) "责任田"中的"责任"基础
1、农业的基础性
2、我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集体经济的关系
(二) "责任田"对国民生存的责任
1、国民的口粮田
2、农民的救命田
(三) "责任田"对工业化的责任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一) "责任田":一种新的土地产权制度
(二) "责任田":一种新的农业生产关系
1、我国历史上几种农业生产关系的比较
2、"责任田"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创新
3、"责任田":国家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让步
(三) 责任与义务: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再思考
1、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思考
2、对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民60年的变迁[J]. 张友良.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6)
[2]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J]. 程又中,陈伟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3]曾希圣与安徽责任田[J]. 李宙南. 湖南文史. 2004(03)
[4]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J]. 徐勇,徐增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6)
博士论文
[1]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 郭新力.华中农业大学 2007
[2]当代中国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 李蔬君.中共中央党校 2006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变迁问题研究[D]. 张海荣.中国人民大学 2005
[4]集体产权变迁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D]. 刘金海.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33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13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