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以邯郸区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4 06:15
十八大之后,推进城镇化成为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难题摆在眼前,那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城镇化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十八届三中全会15项深化改革措施中更是有5项措施与农村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选取邯郸区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概述,了解到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转移的途径。进而找出制约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包括:土地的双重功能、户籍制度和剩余劳动力本身素质的问题。以此为分析点,提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自己的结论与对策建议,结论就是转移的产业与类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策建议主要有:土改、户改、载体建设以及推进城镇化,找出在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有利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是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文章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相关论题的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2.1.2 列宁斯大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2.1.3 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2.2 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论述
2.2.1 刘易斯的异地转移思想
2.2.2 舒尔茨的就地转移思想
2.2.3 托达罗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释
2.3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论述
2.3.1 二元经济结构论
2.3.2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三章 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3.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庞大
3.1.2 劳动力分布密度比较高且各县分布不均
3.1.3 第一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资源的主力行业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盲目性
3.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不通畅
3.2.3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3.3.1 就近就地转移
3.3.1.1 就近就地转移的背景
3.3.1.2 就近就地转移的契机
3.3.2 跨地区转移
第四章 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4.1 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1.1 土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2 土地制度的经济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2.1 衣食功能
4.1.2.2 就业功能
4.1.3 保障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2 现行的户籍制度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2.1 简述现行户籍制度
4.2.2 户籍制度使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
4.2.3 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够彻底
4.3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4.3.1 农村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
4.3.2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成体系
第五章 结论及城镇化过程中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5.1 结论
5.1.1 转移从农业逐渐转向非农产业
5.1.2 转移类型从生存型逐渐过渡到发展型
5.2 城镇化过程中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5.2.1 加快土地及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5.2.1.1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2.1.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2.2 加强转移载体建设,丰富转移途径
5.2.3 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J]. 赵洋. 科学社会主义. 2011(06)
[2]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对策研究[J]. 谢鑫建,王丽.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7)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韩蓄.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3)
[4]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 段晓臻. 潍坊学院学报. 2010(05)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李曼.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6]浅谈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 聂艳. 商场现代化. 2010(23)
[7]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 李爱芹. 广西社会科学. 2010(06)
[8]中国城镇化之路三步走[J]. 贺振华,冯宇,王胜. 资本市场. 2010(03)
[9]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王丽霞.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2)
[10]中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J]. 蔡霞.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硕士论文
[1]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D]. 申靖.广西大学 2008
[2]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 王蕾.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论我国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 孙萌.吉林大学 2006
[4]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 王善坤.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刘远新.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9445
【文章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相关论题的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基础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2.1.2 列宁斯大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2.1.3 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
2.2 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论述
2.2.1 刘易斯的异地转移思想
2.2.2 舒尔茨的就地转移思想
2.2.3 托达罗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释
2.3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论述
2.3.1 二元经济结构论
2.3.2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三章 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3.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庞大
3.1.2 劳动力分布密度比较高且各县分布不均
3.1.3 第一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资源的主力行业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盲目性
3.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不通畅
3.2.3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3.3.1 就近就地转移
3.3.1.1 就近就地转移的背景
3.3.1.2 就近就地转移的契机
3.3.2 跨地区转移
第四章 邯郸区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4.1 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1.1 土地制度的保障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2 土地制度的经济功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2.1 衣食功能
4.1.2.2 就业功能
4.1.3 保障功能和经济功能的相互影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2 现行的户籍制度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2.1 简述现行户籍制度
4.2.2 户籍制度使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
4.2.3 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够彻底
4.3 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4.3.1 农村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
4.3.2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成体系
第五章 结论及城镇化过程中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5.1 结论
5.1.1 转移从农业逐渐转向非农产业
5.1.2 转移类型从生存型逐渐过渡到发展型
5.2 城镇化过程中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5.2.1 加快土地及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5.2.1.1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2.1.2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5.2.2 加强转移载体建设,丰富转移途径
5.2.3 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J]. 赵洋. 科学社会主义. 2011(06)
[2]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对策研究[J]. 谢鑫建,王丽.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7)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韩蓄.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3)
[4]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 段晓臻. 潍坊学院学报. 2010(05)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李曼.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6]浅谈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 聂艳. 商场现代化. 2010(23)
[7]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 李爱芹. 广西社会科学. 2010(06)
[8]中国城镇化之路三步走[J]. 贺振华,冯宇,王胜. 资本市场. 2010(03)
[9]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王丽霞.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2)
[10]中国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J]. 蔡霞.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硕士论文
[1]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D]. 申靖.广西大学 2008
[2]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 王蕾.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论我国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 孙萌.吉林大学 2006
[4]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 王善坤.南京师范大学 2006
[5]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刘远新.四川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59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35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