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发布时间:2024-05-27 04:33
  中国作为一个山区占国土三分之二面积的多民族农业大国,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为样本,着眼于民族地区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形成过程的梳理和恩施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分析,本研究重点探讨和回答了怎样从根本上推进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进而提出“‘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的山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并通过高拱桥村的实例考察对该模式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对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土地流转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土地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以及社区建设理论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否分离”的脉络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认为: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四个阶段的历史变迁中,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了从隐性到显性的发展。 其次,对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探讨了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和存在...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1.3 研究的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农村土地
        1.3.2 农村土地流转
第2章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2.1 土地产权理论
    2.2 地租地价理论
    2.3 规模经营理论
    2.4 社区建设理论
第3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变迁
    3.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
        3.1.1 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阶段
        3.1.2 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公有土地使用权阶段
        3.1.3 集体公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阶段
        3.1.4 集体公有土地所有权、农民私有土地使用权阶段
    3.2 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历程
        3.2.1 隐性发展阶段
        3.2.2 显性发展阶段
第4章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分析
    4.1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4.1.1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4.1.2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五种模式
        4.1.3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1.4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4.2 制约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因素
第5章 恩施州农村土地流转整体推进探讨——“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
    5.1 用社区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的经验
    5.2 社区建设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5.3 “蜈蚣状”典型社区的构建和建设
        5.3.1 “蜈蚣状”典型社区的基本模型
        5.3.2 “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6章 “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的实例研究——高拱桥村发展模式考察
    6.1 “高拱桥模式”的基本内容
        6.1.1 “一轴四区”的村级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建设
        6.1.2 “一体两翼”的农业核心区建设
    6.2 高拱桥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及“高拱桥模式”对其的影响
    6.3 从“高拱桥模式”看“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对促进土地流转的作用
        6.3.1 “高拱桥模式”是初级化的“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模式
        6.3.2 “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促进山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优势分析
        6.3.3 “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7章 完善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农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土地产权关系和合理的地租地价标准
    7.2 建立农民“进出”自由的土地流转机制
    7.3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7.4 推进“蜈蚣状”典型社区建设,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与社区建设互动发展
    7.5 坚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元,用整体规划实现山区农业规模效益
    7.6 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土地流转引导
    7.7 建立城乡“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长效机制
    7.8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镇—集”空间布局
    7.9 注重建立效益和公平调节机制,避免出现新型贫富悬殊现象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82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982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