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宪政价值体系的重构
本文关键词:现代宪政价值体系的重构
更多相关文章: 宪政价值 人民主权 公共权力 制度设计 价值体系 国家权力 积极参与 公民权利 共治 现代社会
【摘要】:正宪政作为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价值选择,强调了对政府权力(国家权力)的防范、限制与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强调了政府权力的有限性、服务性与公共性。它要求在民主的基础上服从多数的同时,又强调尊重少数,保障个体自由不受侵犯;它在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又强调政治参与的有序性,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它在要求政府机关各司其职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因此,现代宪政的价值体系已经超越了传统宪政的范畴,从消极宪政向积极宪政演进,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公共权力而言,从传统的有限政府拓展到对有为政府、有能政府与有效政府的追求;对公民权利而言,从排斥公共权力的非法干预到对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保障。因此,现代宪政的价值体系的重构,实际上是围绕着共生、共治、共和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宪政价值 人民主权 公共权力 制度设计 价值体系 国家权力 积极参与 公民权利 共治 现代社会
【分类号】:D911
【正文快照】: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价值选择,强调了对政府权力(国家权力)的防范、限制与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强调了政府权力的有限性、服务性与公共性。它要求在民主的基础上服从多数的同时,又强调尊重少数,,保障个体自由不受侵犯;它在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又强调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新;;公民“接受陪审团审判权”的宪政意义[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王珊;;从卢梭《社会契约论》看我国宪政体制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3 程汉大;;中世纪宪政价值研究综述与反思[J];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4 周叶中;潘弘祥;;社会与国家二元化关系的宪法学意义[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4年00期
5 杜亚玲;;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侯学华;;邦联国会在美国宪政体制变动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7 柳倩;;论宪政民主制中的“控权”思想[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8 梁成意;;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构建路径的演变与展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连富;;建设宪法文化 实现宪法功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金国;;我国宪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童海芳;;国家主权与宪政价值之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3 潘伟杰;;论宪法修改、宪政秩序与中国人权的发展方向[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程竹汝;;认真对待公民监督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陶庆;;宪法财产权视野下的公民参与公共预算——以福街商业街的兴起与改造为例[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鹏;;宪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感于一个公民宪法意识的社会调查[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马念珍;;论政治文明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实践[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燕;宪法:从“人民主权”到“人权”[N];检察日报;2009年
2 施汉生 王梅红;树立人民主权理念 坚持依法行政原则[N];法制日报;2001年
3 潘伟杰;宪法改革、宪政价值与制度共识[N];文汇报;2004年
4 袁东;“人民主权”不可代表不能转让不可分割[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李爽;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与经济法理念的契合[N];协商新报;2006年
6 有n0;“人民”在哪里[N];法制日报;2008年
7 志灵;容忍公众批评是政府和官员的宪法义务[N];嘉兴日报;2007年
8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博士 吴天昊;如何给公众更直观的宪法感知[N];文汇报;2009年
9 ;强化宪法权威推进政治文明[N];北京日报;2002年
10 邵拥军 江苏;“法治”和“法制”的区别[N];人民代表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褚江丽;当代中国宪政进程中的公共利益原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施嵩;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豆星星;修宪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刘守刚;西方立宪主义传统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硕;公民结社自由权的宪政价值及实现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洪海;《共同纲领》宪政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杨武松;论公益诉讼的宪政价值[D];贵州大学;2006年
4 李乾宝;宪政价值逻辑下的依法执政[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娜;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基础与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丹丹;论美国宪法的平衡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常旭;中国近代宪政文化的回顾与展望[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8 鲍进霞;试论我国人大代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D];郑州大学;2003年
9 谢炜;中国宪法的宪政价值取向缺失及对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骁;宪法体制变迁的中国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4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02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