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建设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建设 出处:《南昌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宪政是一种生活秩序,是迄今以来保障人权最不坏的方式,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实行宪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更是解决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唯一出路。宪政文化是宪政有效运行的灵魂和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具有相契合的因素,并且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特点。我国近现代宪政文化建设失败是由于当时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被动地将宪政作为富国强兵、争权夺利的工具。当前我国宪政文化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宪法法律中宪政核心理念缺失、公民尚未树立宪政的信仰。域外尤其是儒家文化圈国家宪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宪政文化依赖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基础。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建设必须以人的幸福尊严为逻辑起点,树立历史和全球的意识,运用“拿来主义”的辩证方法,同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宪政资源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的成果,协调推进宪政文化和宪政制度的建设,循序渐进地通过市场经济、公民社会、教育宣传和宪政实践等各个途径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政文化。
[Abstract]:Constitutionalism is an order of life, is by far the worst way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person. Constitutionalism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of history,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world today, it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process China. Constitu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foundation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onstitutional culture with combination of factors, and h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failure of fully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modern constitutionalism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becaus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passive constitutionalism as powerful, power tool. The current study of China's constitutional culture theory is not deep enough, the core idea of lack of constitutional law, citizens have not yet set up the constitutional faith.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ircle extraterritorial national constitutionalism culture construction success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constitutional culture relies on certain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Chinese contemporary constitutionalism 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take the happiness of human dignity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and global consciousness, the use of "dialectic ism", while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resources and learn from the useful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ordination, co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constitutional system, step by step through the market economy, civil societ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 constitutional culture in various ways to meet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波;论美国对抗性宪政文化及其在20世纪的发展变革[J];时代法学;2005年02期
2 王人博;;宪政之累——近代中国宪政文化的沉思[J];现代法学;1997年04期
3 宋向红;;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及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陈亚琼;;论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5 王庆华;李江发;;现代宪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6 董文芳;;宪政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7 郎继栋;;感悟宪政文化[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8 任喜荣;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2期
9 里赞,赵娓妮;西方宪政文化浅议[J];比较法研究;1994年Z1期
10 高军;;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千帆;;宪政文化与制度建构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解维f;;浅谈中国宪政之实现[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3 张鹏;黄仁夫;;“五四宪法”与中国宪政展望[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旭红;李凤玲;;毛泽东与新中国宪政建设[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文红玉;;五四宪法与中国宪政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朋;;参与式预算:中国宪政民主的新实践——浙江温岭新河镇的案例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7 谢泳;;民国山西村政建设中的“制度设计”[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勇年;张建智;;宪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重温董必武法学思想的若干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9 张承安;;冲突与转型:从传统行政文化视角看依法行政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毛维栋;;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进展——解读“人权入宪”[A];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千帆;中国宪政时代开始的标志[N];法制日报;2004年
2 ;关注“后制宪时代”的中国宪政[N];福建日报;2004年
3 记者王淼;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09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陈云生 王柱国;以“入世”为契机推进中国宪政的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见习记者段文;中国宪政改革的理性之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6 杨扬;读《中国宪政史纲》[N];安徽日报;2005年
7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 张千帆;2008:宪政新起点?[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丽 孟澍菲;2009年度十大影响性宪法事例[N];检察日报;2009年
9 庞从容;热爱与批判[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教授 张千帆;1908到2008:中国宪法百年回眸[N];法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建铭;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高宝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宪政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易顶强;权力重置的文化内涵[D];武汉大学;2007年
5 常保国;民主、人权与中道[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中国宪政建设的文化路径[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昌武;论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建设[D];南昌大学;2012年
3 李宝东;试论我国宪政文化建设的途径[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王钰梅;对中国宪政文化的反思[D];河北大学;2009年
5 李建波;宗法社会对近代中国宪政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吕莎莎;我国宪政文化培育路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张艳;中国宪政文化论[D];武汉大学;2005年
8 朱楠;共和国六十年:新中国宪政思想的历史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伟;宪政文化释义[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10 乔利民;论域外宪政文化对袁世凯政府立宪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9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39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