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宏大叙事”范式下的近代中国立宪

发布时间:2018-12-10 14:48
【摘要】:导致近代中国宪政运动走向失败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对泊来宪政实施了重构。"宏大叙事"的文化范式乃是这种文化传统的表现之一。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始终追求集权的政治力量,而非分权。宪法沦为了推进集权的工具,而不能有效地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缺乏宪法保障。这就启示我们今后不能继续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来研究宪法和宪政,不能将宪法和政治混为一体,而应当借鉴理性的"微观论证"的文化范式,更多的重视制度规则设计,着重于加强限制权力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性建设。
[Abstract]:There are many reasons leading to the failure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the root of which is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reconstructs th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Poolai. The cultural paradigm of "grand narration" is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is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has always pursue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centralization rather than separation of powers. The constitution has become a tool to promot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but can not effectively restrict the power of the state, and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citizens are not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This enlightens us that we can't continue to study constitution and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way of grand narration, we can't mix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s into one, but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ultural paradigm of "microscopic demonstrat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of system rules. Emphasis is placed on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system for restricting power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1;D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晓枫;易顶强;;略论传统直观思维范式下的近代中国立宪[J];法学评论;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2 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3 汤奇学;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4 张明霞;;浅析孙中山大同学说之终极关怀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5 段爱明,张建新,彭长康,莫凤英;关于“假球黑哨”成因的文化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6 张建华;孙中山与不平等条约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常洪波;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评析[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8 刘忠良;试论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折中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9 林乐香;;哲学与文化的和而不同关系[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10 郭建宁;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徐燕;冯青淑;;浅析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3 刘贵福;;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反直政治合作的努力(1922~1925年)[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4 郑大华;;略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梁景和;;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臧运祜;;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以六个关键年度为视点的考察[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田守业;国民党改组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8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9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维奇;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莫书有;传统与转型:村落宗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素蓉;试论邓小平的主权思想及其世纪挑战[D];苏州大学;2001年

5 甄红菊;中国反对封建主义评析(近代以来)[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贤利;民国前期的文官制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汉辉;论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侯长龙;伍廷芳法律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01年

9 李忠良;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厉有国;中国国民党三次失去政权原因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前;直观体验思维的本质科学价值及其局限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2 陈晓枫;略论易象与中国法文化[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3 陈晓枫;易顶强;;略论传统直观思维范式下的近代中国立宪[J];法学评论;2006年04期

4 陈晓枫;;法律文化的概念:成果观与规则观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杨力;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6 陈晓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兰;周贝斌;;概念分析与微观论证:中国法学的一个未来面向——接着《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讲[J];河北法学;2007年05期

2 毕诗成;;2010:行走在历史三峡的关键处[J];法律与生活;2010年24期

3 谢晖;;《法律方法》总序[J];法律方法;2009年00期

4 谢晖;;《法律方法》总序[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5 谢晖;;《法律方法》总序[J];法律方法;2004年00期

6 谢晖;;《法律方法》总序[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7 谢晖;;《法律方法》总序[J];法律方法;2006年00期

8 ;发刊词[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9 谢晖;;《法律方法》总序[J];法律方法;2007年00期

10 陈兴良;;法律在别处[J];法制资讯;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喻中;话说“宏大叙事” 思者无疆[N];法制日报;2010年

2 沈阳;以法政文明深化启蒙精神[N];南方周末;2007年

3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喻中;法律学术的憧憬[N];法制日报;2008年

4 朱晓U,

本文编号:2370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370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