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国家介入农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23:53
【摘要】:国家推行制度化的轮作休耕离不开宪法与行政法视角的论证。基于当前严峻的耕地环境,以及农户自发开展轮作休耕不可行、集体这一名义所有权人无力承担农地保护工作的现状,国家作为农地的实质所有者介入具有先天优势。问题在于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土地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属于集体所有,那么国家介入不免有干预甚至侵犯集体所有权之虞。为消弭这种疑虑,我们必须从宪法文本中寻找依据。一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承担着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平的重任,必须由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这是公有制条款对集体所有权的限制;二是从农地的生态价值出发,对宪法的土地制度条款与自然资源条款做出与时俱进的解释,认为土地属于宪法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进而从宪法第9条、第10条一并推导出国家具有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义务;三是从宪法的环境基本国策条款中推导出国家有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义务;四是土地作为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上四条是国家介入的权力来源。域外轮作休耕实践启示我们,因地制宜选择轮作休耕模式和建立合理的补贴补偿机制至关重要。考虑到复杂的农地现状和制度环境,我国适宜采取自愿轮作休耕为主、强制休耕为辅的模式,即国家通过补贴机制引导农户在污染或质量退化较轻的耕地自愿开展轮作休耕,但在污染与地力退化严重的区域强制推行休耕。通过“综合判断法”并着重考量对农户权益影响最大的经济因素,文章认为强制推行休耕构成对土地财产权的过度限制,突破了财产权社会义务的天花板,应属管制性征收范畴,国家应当支付补偿。基于轮作休耕试点工作体现出的问题,国家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轮作休耕法律制度:一是建立轮作休耕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二是通过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协议等改进国家义务履行方式;三是引入调查论证、信息公开、听证等制度规范其决策与执行程序;四是建立市场化、差异化的动态补贴和补偿机制;五是强化对农户行为的监管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构建一体两面的监管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飞;彭建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介入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2 焦文峰;国家介入社会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3 刘哲玮;;国家介入:我国ODR建设的新思路[J];网络法律评论;2009年00期

4 王斌传;;域外国家介入马六甲海峡安全的主要模式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申端锋;;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14期

6 罗钢,陈国富;产权的排它性、自我维护机制与第三方介入——国家介入产权治理的解释[J];人文杂志;2005年02期

7 罗钢;陈国富;;国家介入产权治理绩效不确定性的模型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2期

8 张杨;;国家介入父母、子女关系的法理基础及限度[J];法制与社会;2010年06期

9 陈春妮;杨雪云;;国家介入与民间回应:乡村记忆的传承机制——以潍北孙膑崇拜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5期

10 童潇;;国家介入、社会工程与社区发育——以上海七宝镇为例对江南市镇两度繁盛机理的比较论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敏;;城市社区自治能力培育中的国家介入——以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老大人”社区治理创新为例[A];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侯江华;;农村治水困境与创新——以贵州思南农村水利改革实践为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社史;梁其姿:近代医生与医疗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振鹏;国家介入农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刘强;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袁荷;国家如何介入艺术[D];西南大学;2012年

4 何得桂;集体林权变革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娜;论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的合理边界[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6 龚朝慧;民间收养困境及出路[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47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47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