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人大质询权虚置原因及对策初探

发布时间:2020-05-04 21:29
【摘要】:人大质询权是人大对“一府两院”的一种法定监督权力,我国1954年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全国人大代表对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的质问权,此后宪法和法律对人大质询权的规定不断完善。人大质询权在属性上具有双重性,既是权力机关的法定监督权力,又是具有特定身份的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法定个人权利,其在运行上具有区别于其他监督方式的特点,如主动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等。通过质询能实现权力机关的知情权,同时将“一府两院”的行为始终置于公众监督视野下。质询制度起源于英国,我国的质询制度是对国外议会质询制度的借鉴。我国人大质询权经历了从“质问”到“质询”再到程序相对完善的“质询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质询权从最初仅为原则性的规定到目前各项程序逐渐规范。 但实践中,各级人大质询案发生的数量与各级人大的数量、各级人大代表的数量相比,可谓微乎其微。与人大其他监督方式如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相比,与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其他权利如提议案权相比,更能看出人大质询权基本是处于虚置状态的。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法律规定的监督形式之外进行了创新和有益的探索尝试,如个案监督述职评议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却还存在质询权这样的法定权利,一直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行使,影响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力度和监督效果。所以有必要对个中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有效的对策。如果能使质询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监督手段,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从而增强人大的监督实效。 从宪法和法律规定层面看,目前对质询对象的规定明显冲突。而在质询权行使程序方面的规定过于严格,如时间上要求质询权必须在代表大会和常委会会议期间行使;此外对作为质询权行使载体的质询案也有严格的限制性要求,造成质询权行使门槛过高。在质询答复方面却又规定得不够严密,这些都限制了质询权的行使。质询权实践行使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有将质询功能扩大化的认识倾向;实践中对质询案作了变通或中断处理或设置了实质内容要件,使质询案不能进入答复程序;而更重要的是质询权行使主体动力不足,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构成分类不清晰,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民意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权利行使中具有避难就易趋向,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程序低等,这些都造成权力主体行使动力不足。此外,质询权义务主体接受质询的意识也不够。 通过对法律和实践因素的实证分析,要使人大质询权行使常态化,应进一步完善宪法和法律对质询的规定,解决质询对象不一致的情况,还需进一步完善质询程序规定。对质询权行使主体,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权利行使意识,可考虑对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科学分类,通过修改代表法增强代表的权利意识,加大作为常设代表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质询权行使力度,增强对质询权行使的引导和宣传,积极探索畅通民意渠道的方式和增强对权利主体的监督等。在质询权行使中,应充分发挥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常委会组成人员可在专门委员会范围内进行充分讨论形成质询动议。 对于行使难度大的质询权,可采取缓冲渐进方式进行过渡。今年6月和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专题询问的尝试就是成功的范例,虽无质询之名却有质询之效果,不仅在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增强了询问和质询的意识,增加了实践经验,也增强了“一府两院”主动接受询问的意识。相信在人大质询权行使方面,这种实践探索必将使质询权规定越来越完善,行使上越来越有力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1.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斌;对“人大”质询法院的质疑[J];法学;1996年09期

2 童之伟;理顺关系 摆正位置——评人大代表质询法院引起的争论[J];法学;1997年09期

3 秦洁,郑连虎;积极推行与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质询制度[J];人大研究;2003年10期

4 张诚;论质询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完善[J];人大研究;2003年10期

5 田必耀;;质询权走向常态的民主宣示[J];人大研究;2010年06期

6 孙莹;;论人大质询的启动要件[J];人大研究;2010年06期

7 陈晓明;;人大行使质询权之实践回眸及其宪政思考[J];人大研究;2010年07期

8 秦前红;韩树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质询权行使的宪法学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杨临宏;;国外议会的质询制度[J];中国人大;2010年13期

10 许安标;;让人民代表大会更具生机和活力[J];中国人大;2010年1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明扬;[N];东方早报;2010年



本文编号:2649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49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