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科技异化与宪法的应对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12 23:55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最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对全人类的进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科技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变革,对人类法律思想的起源、法律规范的生成、宪政体制的建立发挥了基础性决定作用。然而,随着科技自身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科技却在18世纪出现了“异化”现象的端倪,并随着历史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也对宪法和宪法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关于科技与宪法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宪法学界共同关注和热烈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紧紧围绕“宪法如何应对科技异化”这一主题,从现实生活领域出现的最新科技事件和科技动态入手,分析了科技与宪法之间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宪法理所应当担负起应对科技异化问题的历史使命的观点,提出了对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进行补充修改的建议。 论文正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历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论述了科技和宪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技对宪法的产生、宪法价值的实现、宪法的现代化发挥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发展的成果所引发的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宪法的产生从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基本条件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最终催生了人类社会进入宪政时代。宪法的自由、民主、正义等基本价值的实现,更是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持。宪法通过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不断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在自身的形式内容、调整范围、调整方式上都深深留下了科技的印迹。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宪法产生之后,对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确立了科技自由等基本价值导向,提供了最高效力的法律保障,为科技的迅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空间。科技活动离开了宪法的确认、支持和保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部分专题讨论了科技异化对宪法的冲击问题,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科技异化问题危害的清醒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引发共鸣的思考。文章内容以紧扣主题,首先承认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的论断,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溯源性地对科技异化的历史轨迹、根本原因、时代特点和深刻本质进行了探析,澄清了科技异化的概念和模糊认识,归纳总结了当今形势下现代科技异化的突出表现特点和危害,得出了科技异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非正常状态,其责任不在科技而在人的结论。接着,以大量的篇幅详细阐述了科技异化在秩序、自由、正义等三个层面上对宪法价值体系的强烈冲击以及由此在社会现实领域引发的种种问题和危害,为下一步问题的顺理成章地提出,做好了铺垫准备。 第三部分是整篇文章选题立意的核心所在,也是本论文结构的主体构成,主要为宪法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担负起积极应对和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实现自我良性发展的历史使命进行法理分析和论证,并提出了对策性思考建议。在论证宪法积极应对科技异化的必要性上,文章从“宪法承担着法权分配的根本使命”、“宪法维护自身权威的需要”、“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宪法正确规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宪法对科技异化的应对是宪法变迁理论的现实运用”等四个角度层层展开,明晰了宪法首先是法、而且是分配法权并规范其运用行为的根本法的论点和宪法必须适时进行修改完善,实现良性发展,有效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激烈冲突的理念。在论证宪法积极应对科技异化的迫切性上,文章先是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现实、宪法价值、宪法规范之间互动关系的内在要求,接着,以科技异化导致的社会现实与宪法价值和宪法规范的突出矛盾问题为引,从和谐社会宪政建设、科技从异化到人化的理性回归等方面充分支持了关于宪法“迫切需要”积极应对科技异化问题的论点。最后,文章从宪法价值、宪法规范、宪法文本三个层面,结合相关具体问题的事例分析,表述了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建构一个宪法、科技、社会现实良性互动机制的观点,得出了“积极应对科技异化问题,实现科技发展的理性回归,宪法责无旁贷”的结论,并具体提出了采取宪法修改的方式,增设禁止性宪法规范,对我国宪法第47条进行补充性修改完善,为下位法提供明确的母体性法源支持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恒萍;;寻求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平衡——现代新儒家科学观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雷红霞;;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2 吴伦水;张烨;周琦然;;科技异化的哲学思考[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兰芬;王永明;;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爱豫;;论科技异化产生的哲学根源及其和爱化解[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严炜;;循环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刍议[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书确;;普及《工程伦理学》教育是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立本之道[A];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发固体废物资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牛英鹏;曲天敏;许豪文;;调整思维方式 强化体育功能 减少异化现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高衍超;;科技:从改造到理解——科学技术进步模式的本质追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士青;科技异化的法律治理路径[N];湖北日报;2010年

2 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博导 徐汉明;研究科技异化法律治理的力作[N];湖北日报;2011年

3 胡若愚;萨德尔城之战:被高科技异化的巷战[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田建国 省政协委员、省委高校工委原副书记、教授、博导;数字化生活与判断选择[N];联合日报;2010年

5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林平;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翠芳;科技异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2 孙秀云;论科技时代人的发展困境[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雯;科技风险、灾难与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徐成立;科技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困境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唐秀华;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论科技异化与宪法的应对及发展[D];郑州大学;2009年

2 苏虹;科技异化问题及其意义的重新审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淼;高科技异化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丁行彦;从人本层面看科技异化问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慧娜;马克思异化观视角下的当代科技异化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王楠;科技异化的哲学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丽;论科技异化的消解与功利主义科技价值观的转向[D];郑州大学;2010年

9 蔡乾和;从实践论的观点看科技异化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郭三保;科技人性化及其实现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1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61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