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发布时间:2017-03-29 20:26

  本文关键词:论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国际人权法保障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有确认和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流动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我国儿童中的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应当与其他儿童一样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因为我国经济实力的限制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再加上流动儿童自身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以及教育立法不完善和行政机关的行政不作为等原因,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现状令人担忧。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极易受到侵害,表现为入学困难、学习条件差、受歧视、升学困难等。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义务主体,国家必须积极履行国家义务,来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国家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不但是宪法规定的国家义务,也是国际权利公约对我国的要求。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普通教育法,明确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国家行政机关需要履行积极作为的经费给付义务和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监督和管理的义务。国家司法机关还必须为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提供强有力的救济途径。 全文共有三万五千字,分为五大部分,下面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第一部分是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界定。首先是界定流动儿童的范围。然后进一步阐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定义。本文认为“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 第二部分是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性质的分析。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权利,而且是基本权利。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还具有社会权和自由权的双重性质。 第三部分介绍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基于国内法和国际法对受教育权内容的规定以及学者们对受教育权内容的不同表述,本文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概括为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获得公正评价权、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申诉、控告权等。 第四部分是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现状的介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状况已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与当地儿童不平等、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部门对教育法规的执行不统一、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不通畅等。 第五部分探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首先探讨权利保障的必要性,对权利保障进行总体的概括,然后分别从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流动儿童 受教育权 权利保障 教育券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11;D998.2
【目录】: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引言14-16
  • 第一章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释义16-21
  • 一、流动儿童的范围16
  • (一)、流动儿童的年龄应当是6至14周岁或7到15周岁16
  • (二)、流动儿童随父母或监护人共同流入居住地16
  • (三)、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16
  • 二、受教育权的定义16-20
  • (一) 受教育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18
  • (二) 受教育权的义务相对人主要是国家18-19
  • (三) 受教育权的实现途径是国家提供均等的条件和机会19
  • (四) 受教育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19
  • (五) 受教育权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20
  • 三、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界说20-21
  • (一)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含义20
  •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要素20-21
  • 第二章、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性质21-26
  • 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权利21-22
  • (一) 国际法把受教育权确定为权利21
  • (二) 我国宪法规定了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21-22
  • 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基本权利22-23
  • (一) 基本权利的法律特性22-23
  •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特征23
  • 三、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既是社会权利,也是自由权利23-26
  • (一) 社会权与自由权的关系23-24
  • (二)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社会权利24-25
  • (三) 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自由权25-26
  • 第三章、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内容26-32
  • 一、受教育机会权27-28
  • (一) 入学升学机会权27
  • (二) 受教育的选择权27
  • (三) 学生身份权27-28
  • 二、受教育条件权28-29
  • (一) 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28-29
  • (二) 教育条件利用权29
  • (三) 获得教育资助权29
  • 三、学习成功权29-30
  • (一) 获得公正评价权29-30
  • (二) 获得学业证书权30
  • 四、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30
  • (一) 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的含义30
  • (二) 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权的法律依据30
  • 五、申诉和控告权30-32
  • (一) 申诉权30-31
  • (二) 控告权31-32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现状32-41
  • 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与当地儿童不平等32-36
  • (一) 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不断提高,仍低于当地儿童32-33
  • (二) 公立学校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要途径,仍有部分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33-34
  • (三) 流动儿童的学习条件不断改善,,但不及当地儿童34
  • (四) 流动儿童遭受学校和同伴的双重歧视34-35
  • (五) 流动儿童继续教育困难重重35-36
  • 二、教育法律体系有待完善36-38
  • (一) 我国已形成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36-37
  • (二)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37-38
  • 三、执法部门对法律的执行不统一38-39
  • (一) 地方利益影响法律的执行38-39
  • (二) 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影响法的执行39
  • 四、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不通畅39-41
  • (一)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39-40
  •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救济渠道存在的问题40-41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41-56
  • 一、流动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必要性41-43
  • (一) 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宪法和国际法的要求41-42
  • (二) 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其社会权性质的要求42
  • (三) 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是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受损的事实的要求42-43
  • 二、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事前保障43-49
  • (一) 立法机关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43-45
  • (二) 行政机关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45-49
  • 三、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事后保障49-56
  • (一)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行政诉讼救济50-51
  • (二)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民事诉讼救济51-53
  • (三) 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宪法诉讼救济53-56
  • 结束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耀军;;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机制思考[J];人大建设;2011年05期

2 毛铖;任晓林;田丽娜;;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难问题的政策出路[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3 崔晓旭;;流动儿童现状及其社会救助问题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4 宇文;;“流动少年”的烦恼[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年03期

5 刘杨;方晓义;;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状况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孟晴;;论我国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7 魏宏;;受教育权与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8 宋志刚;曹恒涛;;受教育权的民法性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解立军;刘桂美;;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类型及法律分析[J];基础教育;2007年02期

10 刘秀红;;英国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梨;;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红;陈纯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学位”引发的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潘瑞康;;关于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探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徐丽琼;;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北京市一所公立中学为例[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7 李晓艳;;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8 陈雷音;罗学荣;;长沙市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郑风;李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与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谢建华;;让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 让流动花朵拥有幸福童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姗姗 本报记者 周丽婷;“没人看得出他们是留动儿童”[N];中国妇女报;2010年

2 记者 黄标 通讯员 梁锦培;流动儿童免费办“随行卡”[N];中山日报;2011年

3 李健;借读费 再多些政府买单[N];光明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马晖;“流动儿童”生根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陈若葵;流动儿童为何上学难[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曹丽娟 刘涛;给流动儿童一个稳定的课桌[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王博;灵台县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机制[N];平凉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树军;我市建立第一所流动儿童之家[N];朝阳日报;2008年

9 记者 田宏杰 赵t熻

本文编号:275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75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