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宪法视野下的网络表达自由

发布时间:2017-03-30 03:20

  本文关键词:论宪法视野下的网络表达自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表达自由是我国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是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础,也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密切相关。互联网在现实社会之外构建起了一个网络社会,也为表达自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对于网络表达自由的探讨因而产生。网络社会以其开放、多元、无国界等诸多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有人的地方就有表达的需求,网络表达几乎汇集了所有传统的表达行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空间,让人们在网络社会中能够更加畅所欲言。 自由地在网络上进行表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存在现实的意义和优势。网络表达拓宽了获致真理的渠道,让普通民众更加充分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同时令他们能够利用网络舆论的巨大影响力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在网络空间中的衍生品,法律实践应当始终以保护网络表达自由为目的。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表达的过度自由也会间接导致网络上违法犯罪行为的滋生,网络上的表达行为需要一定的制约,以防止网络表达者滥用权利去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甚至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因此,就有必要在宪法视野下对网络表达自由进行探讨,研究自由的边界以区分什么样的表达行为应当受到保护,而什么样的表达行为应当被制止,实践中应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在网上进行表达的权利。 本文将立足于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理论基础,对网络表达自由的发展现状和保护机制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出完善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规制体系的对策。首先,本文会对母概念表达自由的宪法理论进行研究,推导出网络表达自由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将分析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定位,阐述该权利的法律地位,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有哪些价值,以及什么样的表达行为是权利的滥用,对该权利的限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再次,本文将介绍美国和德国在宪法上对表达自由的规定,以及两国在法律实践中对保护网络表达自由所持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并结合我国的现状,挖掘出目前我国在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机制中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针对目前的不足,本文将在最后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够架构出一个较为合理有效的体系,来保护网络表达者的表达自由。
【关键词】:网络表达自由 宪法 权利 保护 限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17
  • 第一章 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理论基础17-31
  • 第一节 表达自由的概念17-23
  • 一、表达自由的定义17-19
  • 二、表达自由的内涵19-21
  • 三、表达自由的外延21-23
  • 第二节 网络表达自由的概念23-31
  • 一、网络表达的产生23-25
  • 二、网络表达自由的定义25-26
  • 三、网络表达的特征26-31
  • 第二章 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定位31-47
  • 第一节 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依据31-33
  • 一、保护网络表达自由符合国际人权法的要求31-32
  • 二、保护网络表达自由契合我国宪法的要求32-33
  • 第二节 网络表达自由的宪法价值33-39
  • 一、扩大获致真理渠道34-35
  • 二、提高政治参与力度35-38
  • 三、增强舆论监督功能38-39
  • 第三节 网络表达自由的界限39-47
  • 一、表达自由是有限度的40-42
  • 二、网络表达自由与其他利益的冲突42-44
  • 三、网络表达自由的限制原则44-47
  • 第三章 网络表达自由的发展现状47-59
  • 第一节 国外保护网络表达自由的现状47-50
  • 一、美国的宪法规定及法律实践47-49
  • 二、德国的宪法规定及法律实践49-50
  • 第二节 我国保护网络表达自由的现状50-55
  • 一、立法规定50-52
  • 二、行政监督52-53
  • 三、行业自律53-54
  • 四、公民自律54-55
  • 第三节 我国网络表达自由保护中存在的问题55-59
  •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55-56
  • 二、行政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56-57
  • 三、救济层面存在的问题57-59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对策59-67
  • 第一节 健全网络表达自由保障机制59-63
  • 一、保护为主适度干预的立法态度59-60
  • 二、定位明确职权法定的行政监管60-61
  • 三、有效保障宪法权利的救济途径61-63
  • 第二节 建立安全有限的网络实名制63-67
  • 一、韩国网络实名制的经历63-64
  • 二、网络实名制的利弊之争64-65
  • 三、展望我国的网络实名制65-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2
  • 后记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红军;王瑞;;关于微博实名制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年20期

2 刘津;;网络实名制的前提与限度——韩国实名制及其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年Z1期

3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J];中国法学;200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论宪法视野下的网络表达自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76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