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公民身份与选举权

发布时间:2020-10-23 17:00
   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论述了公民身份与选举权。在此基础上,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就当前我国对选举权的若干限制进行分析,以反对、消除歧视,保证选举权的平等实现;其次,就居民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公民身份相结合作为选举权主体的标准这一新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公民身份的理论应获得新的发展,但我国目前仍需现实的处理外国人选举权问题。 在形式上,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公民身份与选举权:第一,公民身份作为享有选举权的必要条件。自民主政治以来,虽然公民身份的标准不断演进,但始终都是作为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础性资格条件,国家一般都给予公民选举权,排除了奴隶、外国人等。第二,公民身份作为享有选举权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在公民身份的基础上,仍然还存在诸多对选举权的限制和剥夺,如年龄、城乡差别和剥夺政治权利等。有些限制是基于选举权本身性质的要求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需要消除歧视。第三,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出现多元化,公民身份不再是享有选举权的单一资格标准。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和深化,以及人权国际保障的加强,居民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作为享有选举权的主体标准,与公民身份相结合构成了选举权主体的二元标准。 在内容上,公民身份与选举权也是密切关联的:公民身份追求个体普遍的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是选举权主体标准确定的重要理论依据,指导着选举权普遍、平等的实现;在实践中,选举权的普遍、平等实现遇到了多种多样的直接或间接歧视,诸如城乡差别、职业限制以及行为能力的认定等,为反对、消除歧视,保障选举权的普遍、平等、彻底实现,需要运用公民身份的理念来指导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新问题的出现也为公民身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机遇和动力——打破公民身份唯一标准的限制,更加关注外国人权利的保障。 就我国选举权的限制与剥夺问题,文章从选举权享有、行使和剥夺几个层次进行分析,什么样的限制是正当的、必要的,不违反选举权平等原则的,限制的标准是什么?我国选举权主体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但这并不能忽略选举权本身性质要求选举权主体具有一定的资格限制,而我国在实践中判缺乏断具体资格限制是否合理的操作标准,可以参考美国的“严格审查”标准。 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都规定以居民身份作为享有特区选举权的资格标准;有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社区出现了较多的外国居民,进而在居民委员会的选举中,出现了外国人入选居民委员会的情形;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其外籍居民地方选举权,在华外国人为保护其经济社会利益,更好的融入社会或基于“对等原则”可能要求一定的选举权等,文章分析了在华外国人是否享有我国政治权利,在华外国人是否享有我国选举权?并进一步从中央选举、地方选举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选举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认识。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我国选举权的主体标准得出以下认识:应坚持中国公民身份的原则标准,对于内地地方选举,外国人不享有地方选举中的选举权,但考虑到我国最终将实现彻底的直接选举,所以,外国人的地方选举权还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可以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以居民身份为标准的选举权制度;当然,在目前的历史阶段,还必须坚持国家选举权主体的公民身份标准;同时,应积极扩大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选举权主体的标准到居民身份,才能更好的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如对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的外国居民,应该不分国籍,承认其在自治组织中的选举权。
【学位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D921.2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一、公民身份、政治权利和选举权的概念
    (一) 公民身份
    (二) 政治权利
    (三) 选举权
二、公民身份标准的演进
    (一) 古希腊时期
    (二) 古罗马时期
    (三) 中世纪时期
    (四) 主权国家时期
三、选举权的限制与剥夺
    (一) 选举权的限制
    (二) 选举权的剥夺
    (三) 我国对选举权的限制与剥夺
        1、选举权享有层面的限制
        2、选举权行使层面的限制
        3、美国的"严格审查"标准
四、选举权主体——从公民开始到居民?
    (一) 关于选举权主体资格的不同规定
        1、规定国籍资格
        2、规定国籍资格和居住年限资格并行
        3、规定居住年限资格
    (二) 发展居住年限资格的合理性
        1、规定国籍资格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2、全球化的影响
        3、人权的国际保障
        4、社会融合的需要
    (三) 居民身份标准的现状
五、我国选举权主体标准的发展
    (一) 公民、人民与选民的概念
    (二) 外国人在中国是否享有政治权利?
    (三) 选举权主体标准的实践发展
        1、特别行政区的居民选举权
        2、外国人入选中国城市居委会
        3、外国人在中国要求参政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台辉;;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发轫与传承——兼对新共和主义者的一种批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我国将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1期

3 ;报刊拾零[J];兵团工运;2002年12期

4 曹海军;;论公民身份的二重性[J];学海;2008年03期

5 韩志英;;欧洲公民认同与欧洲一体化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6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张超;;从农村公民身份的角度谈农村基层政权合法性的维护[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2期

8 张超;;从农村公民身份的角度谈农村基层政权合法性的维护[J];南方论刊;2011年04期

9 ;如何通过手机、因特网核查身份证真伪[J];人民公安;2005年20期

10 ;澳公民法4年住满3年方可入籍 预计7月1日实施[J];出国与就业;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昌林;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5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杨云彪;选举的逻辑[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向奥;选举的逻辑:政治发展的视野[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彭斌;公共生活的和谐之道[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雅琴;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伟;论公民身份与选举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陈伟;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海荣;关于公民身份行为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海芳;农民选举权平等问题探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李彦鹏;对中国公民平等行使选举权的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程立峰;实现我国农民选举权平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D];延边大学;2010年

7 赵薇;农民选举权平等性保障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春舟;选举权平等原则的构建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严俊;西方公民身份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崔云风;论选举权的法律保障[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3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53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