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宪法及修改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发布时间:2021-04-18 10:01
法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有序性,并使之朝着立法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保证法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变化,否则法就会失去它的现实价值,它的目的也就无从实现了。所以,法的内容的变化和社会变迁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的、紧密的联系的,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更是如此。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宪法、宪法修改和社会变迁三个基本概念,然后通过讨论法与社会的关系,宪法与法的关系引出并阐释了宪法修改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行文做了理论铺垫。本文在第二部分总结了1982年宪法制定的社会背景,概括了1982年宪法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其制定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总结、分析了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社会变迁。本文在第三部分以1982年宪法每次修改通过的修正案内容为主要依据分别总结、分析了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改所反映的社会变迁。本文在第四部分把1982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31条修正案放在一起,集中总结和分析了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带来的社会变迁。社会是复杂的,社会变迁也是复杂的,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记述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最重要和最根...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1 对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1.1 宪法与宪法修改
1.1.1 宪法的概念
1.1.2 修宪的概念与方式
1.2 社会变迁
1.2.1 社会变迁的概念
1.2.2 社会变迁的分类
1.2.3 社会变迁的一般原因
1.3 修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3.1 法与社会的关系
1.3.2 宪法与法的关系
1.3.3 修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 1982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1 1982年宪法的制定背景
2.1.1 从"四人帮"集团的覆灭到1978年宪法的出台
2.1.2 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2.1.3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2.2 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2.1 政治方面
2.2.2 经济方面
2.2.3 文化方面
2.3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2.3.1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政治变迁
2.3.2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经济变迁
2.3.3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文化变迁
3 1982年宪法的历次修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1 1988年宪法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1.1 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私营经济
3.1.2 新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
3.2 1993年宪法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2.1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
3.2.2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建立起来
3.2.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起来
3.2.4 农村经济政策改革的成果被认可
3.2.5 改革开放政策的地位被认可
3.3 1999年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3.1 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3.3.2 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
3.3.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3.4 2004年宪法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4.1 执政党建设有了新目标
3.4.2 人权建设有了新进展
3.4.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3.4.4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新追求
4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4.1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经济变迁
4.1.1 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4.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
4.2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政治变迁
4.2.1 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2.2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2.3 公权力收缩,私权利扩张
4.3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文化变迁
4.3.1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4.3.2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4.3.3 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宪政的发展与展望[J]. 邓毅,温明月.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01)
[2]宪法修改:与改革开放同行[J]. 陈斯喜. 中国人大. 2008(18)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三个里程碑[J]. 任世红.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4]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30年[J]. 姜振宇,支勇智. 今日科苑. 2008(13)
[5]论现行宪法修改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J]. 李晓艳.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
[6]现行宪法的修改及其启示[J]. 周密. 法制与社会. 2007(01)
[7]社会嬗变与82宪法的修改[J]. 周武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J]. 刘荣刚.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1)
[9]新中国宪法五十年[J]. 肖蔚云. 求是. 2004(18)
[10]论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保障制度的完善及其意义[J]. 陈云生,马英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145284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1 对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1.1 宪法与宪法修改
1.1.1 宪法的概念
1.1.2 修宪的概念与方式
1.2 社会变迁
1.2.1 社会变迁的概念
1.2.2 社会变迁的分类
1.2.3 社会变迁的一般原因
1.3 修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3.1 法与社会的关系
1.3.2 宪法与法的关系
1.3.3 修宪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 1982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1 1982年宪法的制定背景
2.1.1 从"四人帮"集团的覆灭到1978年宪法的出台
2.1.2 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2.1.3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2.2 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2.1 政治方面
2.2.2 经济方面
2.2.3 文化方面
2.3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2.3.1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政治变迁
2.3.2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经济变迁
2.3.3 1982年宪法所反映的文化变迁
3 1982年宪法的历次修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1 1988年宪法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1.1 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私营经济
3.1.2 新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
3.2 1993年宪法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2.1 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
3.2.2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建立起来
3.2.3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起来
3.2.4 农村经济政策改革的成果被认可
3.2.5 改革开放政策的地位被认可
3.3 1999年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3.1 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3.3.2 依法治国的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
3.3.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3.4 2004年宪法修正案所反映的社会变迁
3.4.1 执政党建设有了新目标
3.4.2 人权建设有了新进展
3.4.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3.4.4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新追求
4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4.1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经济变迁
4.1.1 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4.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
4.2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政治变迁
4.2.1 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2.2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2.3 公权力收缩,私权利扩张
4.3 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所带来的文化变迁
4.3.1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4.3.2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4.3.3 文艺事业蓬勃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宪政的发展与展望[J]. 邓毅,温明月.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01)
[2]宪法修改:与改革开放同行[J]. 陈斯喜. 中国人大. 2008(18)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三个里程碑[J]. 任世红.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03)
[4]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30年[J]. 姜振宇,支勇智. 今日科苑. 2008(13)
[5]论现行宪法修改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J]. 李晓艳.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
[6]现行宪法的修改及其启示[J]. 周密. 法制与社会. 2007(01)
[7]社会嬗变与82宪法的修改[J]. 周武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J]. 刘荣刚.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01)
[9]新中国宪法五十年[J]. 肖蔚云. 求是. 2004(18)
[10]论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保障制度的完善及其意义[J]. 陈云生,马英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145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14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