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选举程序的法治理性
发布时间:2021-11-18 17:21
法治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西方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建设法治的同时,西方却又出现了解构理性和法治的后现代思潮,这就迫使我们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法治的问题。交往理性的概念能够为法治找到一个确定的根基,可以用来支持我国的法治建设理论。交往理性建立在对工具理性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以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互主体性来取代以往的主体客体相对立的认识状态,本着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在公共领域中展开真实、正确、真诚的对话与沟通,通过话语交往达到程序民主的法治目标。选举程序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程序之一,其完善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水平。我国的选举程序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未能充分体现交往理性,距离法治建设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表现在:不合理的选民登记制度阻碍选民参与交往;选举程序中的不平等扭曲了交往;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乏话语交往;投票方式和计票制度的缺陷致使交往成果丧失等。在选举程序的完善过程中,必须在各个环节贯彻交往理性的要求,使选民与候选人之间进行自由平等、充分有效的话语交往,在公共领域内就公共事务达成共识,才能使选举程序真正达到法治的...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我国法治建设应当遵循交往理性
2.1 法治与理性的内在关联
2.1.1 理性的概念
2.1.2 法治与理性的历史联系
2.2 法治面临的时代困境
2.2.1 后现代思潮对法治的解构
2.2.2 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双重困境
2.3 交往理性:重建法治的理性根基
2.3.1 工具理性:交往理性的反思对象
2.3.2 互主体性:交往理性的哲学基础
2.3.3 公共领域:交往理性的预设场景
2.3.4 民主、平等、自由:交往理性的实现条件
2.3.5 真实、正确、真诚:交往理性的判断标准
2.3.6 程序民主:交往理性的法治目标
第3章 从交往理性的角度看选举和选举程序
3.1 选举的概念
3.2 选举的原则
3.3 选举程序
3.3.1 选举的组织工作
3.3.2 选举的进行过程
3.3.3 选举的监督救济
第4章 我国选举程序未能充分体现交往理性
4.1 参与交往的障碍:不合理的选民登记制度
4.1.1 “选民登记”变为“登记选民”
4.1.2 流动人口登记困难
4.2 扭曲的交往:选举程序中的不平等
4.2.1 选区划分的随意性和行政化
4.2.2 选举机构民主性、公开性不够
4.2.3 分配代表名额不公
4.3 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乏话语交往
4.4 直接选举的范围过于狭窄
4.5 交往成果丧失:投票方式和计票制度的缺陷
4.6 选举救济程序空缺
第5章 完善我国选举程序的具体思路
5.1 选民登记科学化
5.2 选区划分的改进
5.3 增强选举机构的公信力,设立中立的选举机构
5.4 实行按人口平等分配名额
5.5 政府领导人直接选举的尝试
5.6 选举过程制度化
5.6.1 变“黑箱作业”为程序化操作
5.6.2 建立以候选人自我介绍为主的非对抗式竞争机制
5.6.3 改革投票方式
5.6.4 完善计票制度
5.7 建立选举诉讼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法律与理性[J]. 王申.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6)
[2]交往理性[J]. 章国锋. 外国文学. 2004(01)
[3]关于理性的反思与断想[J]. 野鹤. 探索与争鸣. 2003(01)
[4]论选举制度的功能[J]. 翟国强,周婧. 人大研究. 2002(11)
[5]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刘日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03)
[6]论选举权的享有、限制与剥夺及其法律救济[J]. 陈宏光. 安徽大学学报. 2001(03)
[7]哈贝马斯交互主体思想批判[J]. 周宏.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本文编号:3503298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我国法治建设应当遵循交往理性
2.1 法治与理性的内在关联
2.1.1 理性的概念
2.1.2 法治与理性的历史联系
2.2 法治面临的时代困境
2.2.1 后现代思潮对法治的解构
2.2.2 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双重困境
2.3 交往理性:重建法治的理性根基
2.3.1 工具理性:交往理性的反思对象
2.3.2 互主体性:交往理性的哲学基础
2.3.3 公共领域:交往理性的预设场景
2.3.4 民主、平等、自由:交往理性的实现条件
2.3.5 真实、正确、真诚:交往理性的判断标准
2.3.6 程序民主:交往理性的法治目标
第3章 从交往理性的角度看选举和选举程序
3.1 选举的概念
3.2 选举的原则
3.3 选举程序
3.3.1 选举的组织工作
3.3.2 选举的进行过程
3.3.3 选举的监督救济
第4章 我国选举程序未能充分体现交往理性
4.1 参与交往的障碍:不合理的选民登记制度
4.1.1 “选民登记”变为“登记选民”
4.1.2 流动人口登记困难
4.2 扭曲的交往:选举程序中的不平等
4.2.1 选区划分的随意性和行政化
4.2.2 选举机构民主性、公开性不够
4.2.3 分配代表名额不公
4.3 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缺乏话语交往
4.4 直接选举的范围过于狭窄
4.5 交往成果丧失:投票方式和计票制度的缺陷
4.6 选举救济程序空缺
第5章 完善我国选举程序的具体思路
5.1 选民登记科学化
5.2 选区划分的改进
5.3 增强选举机构的公信力,设立中立的选举机构
5.4 实行按人口平等分配名额
5.5 政府领导人直接选举的尝试
5.6 选举过程制度化
5.6.1 变“黑箱作业”为程序化操作
5.6.2 建立以候选人自我介绍为主的非对抗式竞争机制
5.6.3 改革投票方式
5.6.4 完善计票制度
5.7 建立选举诉讼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法律与理性[J]. 王申.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4(06)
[2]交往理性[J]. 章国锋. 外国文学. 2004(01)
[3]关于理性的反思与断想[J]. 野鹤. 探索与争鸣. 2003(01)
[4]论选举制度的功能[J]. 翟国强,周婧. 人大研究. 2002(11)
[5]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刘日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03)
[6]论选举权的享有、限制与剥夺及其法律救济[J]. 陈宏光. 安徽大学学报. 2001(03)
[7]哈贝马斯交互主体思想批判[J]. 周宏.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本文编号:3503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50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