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法治与自律:新闻采访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8:01

  本文关键词:法治与自律:新闻采访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闻事业的一揽子流程中 采访权占据基础性的地位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 注与重视 在今天中国新闻事业体系的转型中 侵犯记者采访权的现象尤为突出 如何维权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正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论述 本论文欲在以下方面创新和突破 1 从法源上确立新闻采访权的合法性和 制约性 2 在权利体系冲突中 确立新闻权优先配制的原则和可行性 3 从社 会契约的角度解读采访行为 提出合法和合德的两个标准 4 完善救济机制 当前的司法审判活动应该引入赔偿著作权和惩罚性赔款 5 正确认识中国侵权 现象 并提出合理建议 新闻采访权的本质是新闻工作者自由收集新闻信息的权利 主要包括自由业 务权 物质基础权 待遇平等权和消息密匿权等 从法理上讲 新闻采访权是权 利而非权力 职业采访权没有享受任何在普通采访权之上的法律特权 新闻采访权的合法性无可置疑 源于宪法的言论出版自由和知情权 由于诸 多原因 我国宪法几乎一直被排除在司法领域之外 我国采用成文法的立法形式 法律上还没有明确规定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不受侵犯的字样 完善法律保 护新闻采访权 应该做到司法上有法必依和立法上有法可依 特别是把宪法引入 司法领域 通过宪法司法化强化宪法的法律效力 真正树立宪法权威 以宪法的 司法化限制公共权力 规范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宪法中规定的基本 权利和自由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新闻采访权不是绝对的权利 必要的限制是合理的 行使采访权时不得侵犯 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得违法 在权利体系冲突 中 根据利益均衡原则 为了公共利益 必要时给与新闻权以优先配置 这个原 则不仅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 习惯做法 还要在立法上体现 但采访对象作为 个人表达的 拒绝回答 和 无可奉告 永远走不开 因为他们享有沉默权 记 者必须求助于技巧和策略 才能从不愿意讲话的消息来源那里搞到真实情况 这 项工作的成效如何正体现了记者的职业技能和技巧 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契约行为 信息持有者接受了记者采访的要约 与记者 有一个明示或暗示的契约关系或基于社会惯例的允许 双方都应该履约 社会契 约的双向平等要求记者 采访行为应明确告知采访对象 履行答应采访对象提出 的约定 尊重采访对象的要求 准确完整表达采访对象的意思 隐形采访作为一 种记者片面的单方意思主导方式 大体上分为三类 旁观式 冒充式和诱惑式 在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 对隐形采访法律既没有禁止 也没有授权 但从职业 伦理道德看 隐性采访颇遭人们的诟病 1 WP=5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 根据侵犯新闻采访权行为 的性质 确认构成要件 确立司法救济程序 判令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期对新闻采访权提供救济 侵害新闻采访权造成的损害事实表现为四种形态 延缓报道 灭绝信息 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不论其为自然人或者是法人 行为 主体侵害新闻采访权主观上都有故意的过错 是一种典型的可归责的心理状况 有人主张对殴打记者的行为可以适用 刑法 中的妨碍公务罪 本文对此提出异 议 但仅仅按照当前的处罚机制 不能有效遏制和教育 本文为此提出自己的一 些思考和建议 司法体现行为人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 考虑赔偿记者采访中原始 作品的著作权 辅以惩罚性赔偿 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 一言以蔽之 本文提出的改善路径就是法治和自律双管齐下 随着中国社会 法治进程的整体推进 辅以记者娴熟 高超的职业技能 不久的将来 中国新闻 采访权定会阳光灿烂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多多 如法学运用偏弱 分析还不够透彻和有的案例还不 够典型等 待日后一定完善
【关键词】:采访权 言论自由 知情权 隐性采访 沉默权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21
【目录】:
  • 导言13-20
  • 第一章 新闻采访权的概念和属性20-42
  • 第一节 新闻采访权的内涵和外延20-26
  • 一 新闻采访权法制简况20-22
  • 二 国内学者对新闻采访权内涵的三类理解22-23
  • 三 新闻采访权的四种外延23-26
  • 第二节 采访权的主体和客体26-31
  • 一 普通采访权的存在26
  • 二职业采访权的出现26-27
  • 三 职业采访权的享有主体27-28
  • 四 中国职业采访权主体的平民化趋向28-29
  • 五 新闻采访权的客体对象29-31
  • 第三节 新闻采访权的法理属性 权利 权力抑或其他31-42
  • 一 采访权法理属性的五类理解31-33
  • 二 对五类理解的简要评价33-35
  • 三 权利 权力 社会权利和公权利之概念35-38
  • 四 新闻采访权的拟态公众性38-42
  • 第二章 法律渊源 新闻采访权的合法性42-60
  • 第一节 源于言论和出版自由42-46
  • 一宪法上的表达自由42-43
  • 二 新闻自由内含采访自由43-44
  • 三人权上的采访自由44-46
  • 第二节 源于信息公开46-54
  • 一知情权的产生46-47
  • 二 美国的知情权法律体系47-50
  • 三 中国保护知情权的法律体系50-54
  • 第三节 源于记者职业活动和其他54-60
  • 一 行政法规中的新闻采访权54-56
  • 二 地方法规中的新闻采访权渊源56-57
  • 三 新闻采访权的其他社会渊源57-60
  • 第三章 法律限制 新闻采访权的制约性60-75
  • 第一节 基于国家利益的限制 并非处处在场60-65
  • 一 我国新闻采访须保守国家秘密的法规60-62
  • 二 中国记者职业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特别通道62-63
  • 三 国外信息公开的豁免性规定及其减损63-65
  • 第二节 基于自然人和法人合法利益的限制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 . . . . .65-70
  • 一 自然人合法利益的法律保护65-67
  • 二 新闻采访应该尊重自然人权益67
  • 三 法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67-69
  • 四 新闻采访涉及商业秘密的免责条件69-70
  • 第三节 基于采访行为合法正当的限制 以自律换自由70-75
  • 一 新闻采访不得搞有偿新闻70-71
  • 二 新闻采访手段的法律限制71-73
  • 三 新闻采访方式的法律限制73-75
  • 第四章 新闻采访权实践形态之考量 法律和道德的社会契约视角75-93
  • 第一节 拟态公众观的悖论75-80
  • 一记者作为拟态公众75-77
  • 二 拟态公众吻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77-79
  • 三 虚拟角色和真实身份的冲突79-80
  • 第二节 合乎社会契约的双向互动式之新闻采访80-85
  • 一 基于社会契约对官方信息的采访81-82
  • 二 基于惯例和默认收集 公 和 私 的信息82-84
  • 三 记者采访应承担的义务84-85
  • 第三节 记者片面的单方意思主导式之新闻采访85-93
  • 一 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悖论85-87
  • 二 隐性采访的三种类别87-89
  • 三 对三类隐性采访的社会契约评价89-93
  • 第五章 权利体系冲突中的新闻采访权 公与私的平衡木游戏93-109
  • 第一节 新闻采访权和其他权利冲突之表现93-100
  • 一 新闻采访权和官方保密的冲突94-96
  • 二 新闻采访权与隐私权的冲突96-98
  • 三 新闻采访权和肖像利的冲突98-100
  • 第二节 权利平衡中保护新闻采访权 天下为 公100-104
  • 一 公共利益原则的树立100-101
  • 二 采访和报道的分开对待101-102
  • 三 天下为 公 原则的运行102-104
  • 四新闻价值104
  • 第三节 新闻采访权与沉默权 矛尖还是盾厚104-109
  • 一 无可奉告 走不开104-106
  • 二沉默权的提出106-107
  • 三以柔克刚107-109
  • 第六章 惩治侵犯新闻采访权 侵犯的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109-124
  • 第一节 侵犯新闻采访权的行为表现109-114
  • 一 违法行为和行为主体的概念109-110
  • 二 行政法人主体侵权行为之表现110-112
  • 三 一般主体侵权行为之表现112-114
  • 第二节 侵害后果 主观过错和抗辩事由114-119
  • 一 损害事实之四种形态114-116
  • 二 因果关系及主观过错116-117
  • 三免责事由117-119
  • 第三节 侵犯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责任119-124
  • 一 对侵犯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责任认识119-120
  • 二 当前对侵犯新闻采访权的处罚机制120-121
  • 三 完善司法处罚的几点建议121-124
  • 第七章 中国当前新闻采访权 问题与对策124-138
  • 第一节 中国新闻采访权之现状124-129
  • 一 2003年侵犯新闻采访权事件扫描124-125
  • 二 新闻采访权受侵现状之特点125-127
  • 三 正确认识侵犯新闻采访权之现状127-129
  • 第二节 新闻采访权受侵的原因分析129-133
  • 一 社会变革的滋生物129-130
  • 二 法治建设的缺位130-131
  • 三 采访对象的过错131-132
  • 四 采访主体的不称职132-133
  • 第三节 保护新闻采访权的一些对策133-138
  • 一 完善法律保护133-134
  • 二普及法治精神134-135
  • 三规范采访行为135-136
  • 四提高采访技巧136
  • 五加强社会保障136-138
  • 结语138-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红;诱惑侦查初探——从刑事诉讼法理角度的思考[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徐芳,李俊良;新闻记者采访权初探[J];当代法学;2002年11期

3 张振亮;新闻采访权及其法律限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苏力;《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J];法学研究;1996年03期

5 郑贤君;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2期

6 陈翔;关于采访权的几点思考[J];新闻界;2001年05期

7 童之伟;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J];中国法学;1995年06期

8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2期

9 张永恒;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J];新闻记者;2002年02期

10 戴丽;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J];新闻记者;2003年11期


  本文关键词:法治与自律:新闻采访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52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7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