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主义与民国立宪(1912-1923)
发布时间:2017-07-19 21:25
本文关键词:联邦主义与民国立宪(1912-1923)
【摘要】:自从立宪主义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以来,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是每一个走在近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民族首先要作出的抉择。作为国家结构形式之一的联邦制,以其天生俱来的契合民主政治的优势,融入了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随着美国在国际舞台的迅速崛起,以宪法的形式来配置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充分保障地方分权自治为核心特征的联邦制成为世界各国进步人士学习、探究、仿行的对象。伴随欧风美雨的东渐,联邦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志士的建国方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脱离满清独立,以建立联邦主义共和国相号召。独立各省,自颁约法、自组政府、握有军队、控制财源,俨然独立国。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产生的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3月,中国第一部民主共和的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该文件并未明确中华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但从政府组成的背景以及政治现状来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统治的是事实上的联邦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默认了这一事实。中华民国的历史从开始就建立在联邦事实的基础上。 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传统中走来的袁世凯大总统,显然不能接受这一联邦制的事实。袁世凯采取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引发了民国时期第一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较量。袁世凯通过干预国会的制宪活动,阻止限制其权力的宪法的通过,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和《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法》,一步步将其权力扩大到与满清皇帝一样的地步,最后竟至称帝。袁世凯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举措遭到了所有地方势力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他提拔的北洋系地方督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袁世凯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倒在享受过地方分权利益的地方势力面前是历史的必然。 护国运动结束后的中华民国又回到事实上的联邦状态,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系军人和依附于他们的政党仍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前者采取武力统一的政策,后者则在国会的制宪活动中贯彻其中央集权的立宪方案,于是在国会制宪过程中发生了激烈的论争。这就是国会在省制问题、地方制度问题、省宪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最终影响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迟迟难以诞生的真正原因。国会第一次恢复制宪时,依附于北洋政府的由进步党演变而来的研究系坚决反对省制入宪、省长民选,早在袁世凯时期就失去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国民系则坚决要求省制入宪、省长民选。护法国会制宪时,原属国民系的政学会成了实际控制护法军政府的桂系军阀的附庸,这时便成了反对地方制度中省长民选、加强省议会权力的一方,并以各种手段阻止制宪会议的进行,最终导致护法国会制宪会议的停止。由于省制、地方制度入宪、省长民选的主张,其实质是希望通过宪法来保障地方的权力,因此属于联邦主义地方分权的性质,是联邦主义在立宪中的具体表现。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再一次证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道路的破产,联邦主义地方分权得到公开而广泛的提倡,各省自制省宪,联省自治达到高潮,最终促成1923年联邦主义宪法的诞生。 1912年至1923年的民国立宪,以一部联邦主义宪法的艰难确立而结束。造成立宪艰难的原因,除了常说的政局不稳、军阀政治等原因外,与本文论题有关的主要还是人们对联邦主义的误解和政党及其领袖的主张的变化无常。由于民国时期省区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地方分权要求的强烈和联邦主义与民国宪政建设的一致性,联邦主义宪法最终得以确立。
【关键词】:中华民国 联邦主义 地方分权 立宪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言11-23
- 第一章 联邦思想在中国的勃兴23-41
- 一、 联邦制基本理论23-32
- (一) 联邦制的含义23-25
- (二) 联邦制理论的发展25-29
- (三) 联邦制的实践和发展29-32
- 二、 联邦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播32-39
- (一) 清末维新人士、官员等对西方联邦制国家的介绍32-34
- (二) 清末立宪派对联邦制思想的介绍34-36
- (三) 清末革命派的联邦制建国方案36-39
- 三、 联邦思想在民国时期的发展39-41
- 第二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联邦事实的默认41-53
- 一、 独立各省约法:联邦制建国方案41-44
- 二、 默认地方分权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4-50
- (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4-46
-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46
- (三) 南京临时政府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联邦色彩46-50
-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规定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50-53
- 第三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联邦主义地方分权的博弈53-74
- 一、 中央集权与维持地方分权势力围绕军民分治的论争53-62
- (一) 军民分治论争的发生53-55
- (二) 军民分治论争之内容55-61
- (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论争的特点61-62
- 二、 国会制宪与《天坛宪草》62-66
- (一) 国会成立与制宪62-64
- (二) 天坛宪草缺失省制内容的原因64-66
- 三、 袁世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66-71
- (一) 军民分治66-69
- (二) 《中华民国约法》的出台69-71
- 四、 地方分权势力的再起和联合71-74
- 第四章 联邦主义的复兴:制宪中省制问题论争74-99
- 一、 国会第一次复会后的省制之争与立宪的中断74-88
- (一) 国会第一次复会后的立宪过程74-75
- (二) 国会第一次复会后有关省制入宪的争论经过75-83
- (三) 国会对省制入宪的争论焦点83-87
- (四) 国会第一次复会中的省制(地方制度)讨论未果的原因87-88
- 二、 南方护法政府的立宪88-96
- (一) 护法国会之成立89
- (二) 护法国会立宪经过89-91
- (三) 护法国会对地方制度的争论91-96
- 三、 省制(地方制度)论争的性质96-99
- 第五章 联邦主义宪法的诞生99-125
- 一、 省宪对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确认99-110
- (一) 湖南省宪对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确认100-105
- (二) 浙江省宪对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确认105-107
- (三) 其他省宪草案和《联省宪法草案》对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107-110
- 二、 1923 年宪法对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确认110-125
- (一) 第一届国会的第二次恢复110-112
- (二) 国会制宪中“省宪”派与“反省宪”派的论争112-115
- (三) 1923 年宪法有关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规定115-117
- (四) 1923 年宪法中央与地方权限分配评析117-125
- 第六章 联邦主义宪法的命运125-138
- 一、 确立联邦主义宪法艰难之因125-134
- (一) 对联邦主义的误读125-130
- (二) 政党及其领袖政治主张的多变130-134
- 二、 联邦主义宪法最终能够确立之因134-138
- (一) 省区势力的存在和发展134-136
- (二) 地方分权与中华民国宪政建设的契合136-138
- 参考文献138-146
- 致谢146-14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识分子群体关于联邦制的论争——以《民立报》、《庸言》、《东方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2 王丽萍;论联邦制国家的特征与类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张继才;论宋教仁的国家结构观和地方制度观[J];船山学刊;2003年03期
4 姚琦;民初政党报刊与政制之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姚琦;论民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谢俊美;略论联邦制和联省自治运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7 冯筱才;理想与利益——浙江省宪自治运动新探[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8 谢伟;论民初议会政治失败原因[J];江海学刊;1995年02期
9 王续添;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J];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10 严泉;《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J];开放时代;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4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564900.html